口译培训

同传者回忆第一次走进箱子的时光

<< 返回同传故事 2012-07-18来源:口译
同声传译译员第一次走进工作间,美丽的回忆将伴随他一起走下去。

       世间有各种各样的第一次,不一样的第一次感受是不同的,有欢喜有悲伤,有难忘有留恋。而今天,这位同声传译译员回忆起他当年第一次走进同声传译工作间“箱子”里的时候,他的紧张,担忧和难忘,顷刻都显得比甜蜜逊色不少。

       同声传译:“箱子”里说话忒紧张

       “同传”,是“同声传译”的简称,又称会议口译,是所有翻译中难度最大的一种。

       “箱子”是业内人士对同传工作室的称呼。“箱子”一般设置在会场正对主席台的地方,不大的空间隔音密闭,工作时,同传可以通过一个玻璃窗口观察会场情况。

       关在“箱子”里、戴着耳机的“同传”工作起来很“神”,耳机里持续不断传来的语言信息,“同传”瞬间就能把它准确、完整地译成另外一种语言传递出去,神奇之处还在于,按照“同传”行规,这个“瞬间”不超过三秒钟。

       工作压力无法预料

       学习同传时的紧张来自口译课堂上的影子训练。所谓影子训练就是让嘴和耳朵“各自为政”,如果一个人说话,另一个人立刻跟着重复他刚才说过的话,这并不困难,但“影子训练”意在拉长时间差:一个人先说10秒钟,另一个人再跟上开始重复他说过的话,这时耳朵听着对方正在说什么,嘴里必须重复出来。最让人紧张的是影子训练的最高阶段:听到的是一种语言,几秒种后用另外一种语言复述出来,并且持续保持这样的状态,“那一刻,真恨不得自己多长几个脑袋。”课堂上的紧张还会延伸到课堂之外。在“箱子”上课每次都有录音,课后老师会进行回放,两个声道,一个播放原音,一个播放译音,翻译的精准与否,搭档之间的水平高低,一“听”了然。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杜争鸣介绍说,“同传”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无法预料”。“同传”在国际会议上用得最多,国际会议涉及不同的领域和行业,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发言人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即使同一种语言,还存在不同的口音。他说,虽然会前可做功课,但复杂的现场情况尤其需要“同传”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知识积累、灵敏机智的应变能力这三大素质。杜争鸣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本来进行得很顺利,但没想到轮到一位美国代表发言时,他只会讲美国南方“土语”,“听到发言的那一刻,心脏似乎停止了跳动,他口音重得甚至听不出他讲的是哪国语言……”所幸的是,凭着扎实的功底,短暂的适应后,杜争鸣和搭档还是顺利完成了“同传”任务。

       高薪一天顶白领一个月

       据了解,在以小时为计薪单位的工作中,同声传译的价码一直高居榜首。“同传”的身价究竟几何?有人形象地说:做一天顶小“白领”做一个月。

       目前联合国会议“同传”的报酬被视为国际会议“同传”的薪酬标尺,一般每人每天800美元,其中不包含补贴,“同传”的工作基本以一场会议6小时计,由3名译员轮流承担,平均每人每小时的收入在300美元左右,一般不超过400美元。在我国,每人每小时2000元人民币左右是普遍行情。

       但是,这样的高薪来得并不容易。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同传有固定的“群”。“群”里的“同传”大致可分为两种,大多数“同传”有固定职业,只是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同传”工作;少数人是专门从事“同传”的自由职业人,每年工作100天,其余时间就“孵”在家里,或者四处度假,过“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日子。

       上海新东方学校口译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同传”和口译教学工作的邱政政老师告诉记者,“同传”这个行业进门也很难。上海的高级口译是一门高难度考试,每年全国口译考生多达12万,但通过率只有8%,但即使获得高级口译证书,也只是表明具有了做“同传”的基础条件。以一个英语专业八级的人为例,“要入行,起码要再听烂500小时的录音磁带。 ”他说,进“同传”这个“群”其实没有硬性的证书要求,证书只是敲门砖,全靠口碑和实力,只要做得好,就会不断收到邀请,相反一次做砸了,基本上职业生涯也就此终结。

(责任编辑:Al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