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培训

晚清才子:被遗忘的翻译奇才

<< 返回译坛名师 2016-12-19来源:口译
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年中,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间,中国人的国际地位空前的低下。乱世出英雄,这一时期的中国涌现出了许多才子英豪,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挽救国家危难。
          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年中,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间,中国人的国际地位空前的低下。乱世出英雄,这一时期的中国涌现出了许多才子英豪,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挽救国家危难。但要问这一时期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人是谁,便要数到今天的主人公——陈季同。
晚清才子:被遗忘的翻译奇才
       陈季同一生用法文写作了八部作品,分别是《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戏剧》、《中国故事集》、《中国的娱乐》、《黄衫客传奇》、《巴黎人》、《吾国》、《英勇的爱》。被译成英、德、意、西、丹麦等多国语言,在欧美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一生初入欧洲各国外交界与文化界,,以其出色的表现,为晚清政府的外交困境打开局面。
“他身着漂亮的紫色长袍,高贵地坐在椅子上。他有一副饱满的面容,年轻而快活,面带微笑,露出漂亮的牙齿。他身体健壮,声音低沉有力又清晰明快。这是一次风趣幽默的精彩演讲,出自一个男人和高贵种族之口,非常法国化,但更有中国味。在微笑和客气的外表下,我感到他内心的轻蔑。他自知高我们一等,把法国公众视作小孩……听众情绪热烈,喝下全部迷魂汤,疯狂鼓掌。”这段话选自享誉世界的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1889年2月18日写的日记,日记中的这位中国人正是今天的这位主人公陈季同,正应邀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作演讲。罗曼·罗兰当时是高师学生,参加了这次演讲会,为我们留下了这段难得的记录。
      1875年年初,船政第一届学生毕业。陈季同与魏瀚、刘步蟾、林泰曾等人,以“在学堂多年,西学最优”,被船政局录用。同年3月,随法人日意格赴欧洲采购机器,游历英、法、德、奥四国,一年后回国。
晚清才子:被遗忘的翻译奇才
      1877年3月30日,福建船政局选派三十五名学生,从福州起程赴欧洲学习,这是清政府首次派遣赴欧留学生。在这些青年中,有后来大名鼎鼎的严复、马建忠、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萨镇冰等人。而陈季同在这次赴欧时的身份,已提升为文案,远较这批留学生高出许多。到法国后,陈季同进入法国政治学堂及法律学堂,学习公法律例。
1878年,陈季同充当清政府驻英法公使郭嵩焘的法文翻译。郭嵩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国的外交官。他对年轻的陈季同评价甚高,认为陈“再经历练官场,中外贯通,可胜大任矣”。而陈季同果然没有让郭嵩焘失望,几年后,他在外交界就崭露头角了。当时的《北华捷报》有文章形容:“在他之前,中国使馆形同虚设,仅仅充当一个拖着长辫、身穿蓝袍、头皮光光的大人物的住宅。从外交角度,坦率地说,因为有了这个年轻翻译的活动,中国才开始在欧洲崭露头角。”
      陈季同的外交官生涯最初一帆风顺。他天性活泼开朗,兴趣广泛,且待人热情,善于结交,因而很受欧洲上层社会的欢迎,还与其中一些人建立了友谊。
德意志皇帝弗雷德里希三世对这个年轻的中国外交官颇为青睐,曾经邀请陈季同一同骑马散步。二人在马上讨论过社会科学、政治、经济以及文学问题。弗雷德里希三世当时倾向自由主义思想,陈季同与他的讨论可以不受束缚地进行,二人自由交换对各种问题的意见。陈季同广博的知识,东方人的独特视角,加上流利的法语,赢得了弗雷德里希三世的尊重。
晚清才子:被遗忘的翻译奇才
      德国首相俾斯麦也是陈季同的朋友。在中法战争期间,陈季同曾争取到这位“铁血宰相”的暗中支持。

(责任编辑:tysd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