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培训

同传翻译员的成长经历(2)

<< 返回同传故事 2015-10-30来源:口译
口译家整理了“同传翻译员的成长经历(2)”,希望通过译员看到一位同传译员讲述自己在翻译道路上的成长经历,对学员们有所帮助和鼓励。想获悉更多同传故事可以持续关注口译家。
   口译家整理了“同传翻译员的成长经历(2)”,希望通过译员看到一位同传译员讲述自己在翻译道路上的成长经历,对学员们有所帮助和鼓励。想获悉更多同传故事可以持续关注口译家同声传译网。
    同传不是“成长股”
  千万不要轻易“插足”这一行!
     “同传”要求说得快,想得快,协调性还要好。有时,“天赋”比培训更重要。这就和杂技表演差不多,有些演员柔韧性就是特别好,身体软得能“滚”成一个球,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练成这样的。如果你想上“同传”培训班,最好先问问自己:平时我比别人反应快吗?我能做到边听边说、出口成章吗?如果有机会,不妨去做个能力倾向测试,评估一下自己大脑相关区域的能力。要是没这方面的天赋,就不要急着上培训班了。不相信?这一行大家数得出来的“熟面孔”也就这么二三十张,有时一两年都很难添几张不错的“新面孔”。再说了,“同传”的reputation(声誉)很重要,只要做砸一两次,你就没戏唱了。没有把握却入行,无异于“自掘坟墓”。
  报酬诱人?想得太简单了!说得严重点,“同传”是个“没有发展前景”的职业 ——— 你拿的永远是计件工资,没有“经济杠杆”不断调动你的积极性,年纪越大做得越吃力。特别是刚毕业的年轻人,不要光看着做“同传”money拿得多,就放弃了对自己职业的规划。这就像你买股票,“同传”可以算一个“收益股”,但绝对不是“成长股”。如果你能依托一个公司,从普通职员一步步做起,今后就可以享受“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眼下你的月薪也许还没做一天“同传”拿得多,可比起你将来升任合伙人、CEO之后拿的薪金,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今天是翻“哈贝马斯”
  做“同传”,最怕遇到口音重的发言人。去年,德国大哲学家哈贝马斯来上海讲学,我就“吃”了一回“苦”。
  那天,我正在另一个地方做“同传”,突然有人急急忙忙来找,说有个大人物正在演讲,“实在翻不下去了,你快去救救场吧!”稀里糊涂赶到现场,我这才知道今天是翻“哈贝马斯”!“大人物”这时已经说到后半段,且不提他那口“德国味”的英语,关键是他的鼻子似乎还不怎么通气,说话从头到尾都是“嗡嗡”的,“分辨率”实在太低。没办法,我只好连猜测带演绎,居然现场反应还不错 …… 后来想明白了,许多人不就是冲着能见他一面才来的吗?会后大家围着他签名拍照还来不及。难怪有人说:“真要理解他的学说的精髓,回家看书不就行了,谁会在这儿一本正经 ‘ 嚼 ' 他的每一句话?”
  像这种听众“不大在乎”的情况毕竟是特例,有时听众在乎起来,会把发言人的问题“栽赃”到译员身上。有一个国际会议,因为缺人,我要“独撑”一整天的“市面”。到了下午,虽然有点疲劳,但自己感觉问题不大,可是 …… 那位做主要发言的国内专家大概是准备不足,说话老是东拉西扯,不太有条理 ——— 我翻起来那个头大啊!会后,出席会议的老外们特意跑到我这边来问:“MR.mei,你今天翻得有点乱,是不是累了一天,状态不太好 ……”
  其实这是咱们中国人发言的一种“通病”:上台先来一通虚的,等客套话讲完,才切入正题。这就给我们翻译添了麻烦,因为老外习惯开门见山,那些客套只会让他们听得云里雾里。一般,我们会对这样的中文发言作点技术处理,有时就用一两句话串一下。 
  做“同传”,准确性是第一位的。不少会议上,主办者还会另外找人“校听”,专挑你的“刺”(翻译差错) ——— 如果你失误太多,今后的同类会议,你就被“蒸发”掉了 ……


(责任编辑:tysd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