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培训

王克非_语言学及翻译学研究专家

<< 返回译坛名师 2012-07-04来源:口译
王克非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和翻译研究。参加了众多国家科研项目,在1999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个人介绍:

       王克非 (1954.10-),男,汉族,北京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76年至1986年在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工作,期间参加湖南省首届高教自考英语考试,获优秀毕业生奖,评为湖南省青年自学模范。1986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师从许国璋教授,1989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工作兼在职博士生,1993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任副教授,1997年晋升教授。

背景介绍:

       王克非主要从事语言学和翻译研究,著作有《中日近代对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的摄取》、《翻译文化史论》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约50篇,译文译著约30种,编著9种,其中《中国翻译研究专号》(英、法文)(两主编之一)在加拿大出版,论文为国际权威检索SCI收录。近年开设"翻译理论"、"翻译与文化"、"英汉比较与翻译"等硕士生课程。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教委科研项目,1998年获日本文部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国际招标研究项目。自1990年起任《外语教学与研究》副主编、1999年任主编(之一),自1994年《外语与翻译》创刊起兼任该刊高级编审。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所副所长、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大项目负责人)、北外国家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和语言学博士点的翻译与英汉对比研究方向负责人;另有多种学术兼职。于1999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我们将邵会莲于2004年5月30日《北京考试报》上发表的“他,被许国璋特招”一文摘录于后,希望年轻人能够从王教授的艰难成才之路学习他自强不息精神。

       王克非又回到自学的道路上。中学读过的列宁传记一直激励着他:当年列宁因家庭原因被沙俄当局逐出大学后,就在家中自学,以校外生身份参加彼得堡大学毕业考试,获得全优证书。“知识可以自学。没有列宁的天分,却可以学习他的精神。”他计划自修大学课程,将来报考研究生。

       1980年11月底,他插班进入湖南师院外语系的教师进修班。当时学的是许国璋英语第三册,相当于外语系的二年级(或79级)。临上该班前,他努力自补前半学期的课程;后半学期结束时,他已在班上名列前茅。寒假里他借来许国璋英语第四、五册和高年级学生的笔记,恶补一个多月将其学完。开学后除继续上原来班级的课外,又加选78级的课。为了实现自己计划中的报考世界史专业研究生,他再给自己加码,选修历史系的相关课程。

       这些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等于是一般人数倍的气力!当时他还在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搞布展,在地质研究所做科技情报翻译,所在单位离大学很远,他每天早去晚归,来回要赶乘六趟公共汽车。无论寒冬酷暑,人们都能见到这位拄着一根拐杖奔波于求学路上的青年的身影。1981年,国家恢复硕士研究生考试。按自己的规划奋斗了一年的他,选报东北师大丁则民教授的美国史研究生。不料,考研与高考是同一体检标准,他被校方拒绝。不断报考,不断遭受身残带来的打击,一般人早就心灰意冷了。王克非却没有。

       终于,在邓朴方等人努力下,1985年国家放宽了高考体检标准。五年来第一次领到准考证,王克非格外激动。他报考了上海某名牌大学的外语专业,但结果依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写作一科竟得0分!其实这门百分试卷只要能过30分,他的总分就能上线。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那年的写作题目是A university degree doesn’t mean the end of learning (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这叫没读过大学的青年怎么写?杜撰一个大学经历吗?他想起高尔基的《我的大学》,心中有了底,便结合自己这些年来艰辛的校外自学经历展开论述,一气写满数页试卷纸。可是判卷人却认定这是跑题,一分未给。

       那年8月下旬的一天,王克非在《光明日报》上看到北京外国语大学许国璋等教授招收研究生的公告。在湖南师大赵甄陶教授的鼓励下,他斗胆给素昧平生的许老写了封表达求学欲望的信,并如实禀告了自己的学历和身体情况。没想到,北外招生办很快回信说“许先生鼓励你报考”。隔几天,许老亲自回信,虽只有几行字,却在他久经打击的心中,激起希望的火苗。后来听推荐他的赵教授说,许先生表示:“这孩子虽然腿不好,却很有志气。如果他考取了没条件上,我出资让他上学。”王克非当时并不知道,许老作为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基础科专业委员,特别钟爱困境中仍好学上进的有志青年,经先生特招入学的不止他一人。

(责任编辑:Al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