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培训

同传译员孔令金谈如何看待自己民族的文化(2)

<< 返回同传故事 2014-07-08来源:口译
举个例子,假如在同传中,遇到一个很难翻译的词,通常最差的做法是,至少要把它的字面意思准确的翻译出来,可能语言不太优雅得体。然而一旦你的思

  举个例子,假如在同传中,遇到一个很难翻译的词,通常最差的做法是,至少要把它的字面意思准确的翻译出来,可能语言不太优雅得体。然而一旦你的思维“短路”了,越想越找不出准确的意思,反而连基本的概念都丢掉了,那就糟了,连最基本的意思都不能准确表达出来,那肯定是失职。这就有点像我们熬夜后,第二天的工作肯定会受影响的。
  当然,您谈到的对文字、语言、文化的理解也很重要。汉语的语速基本是每分钟180个字,180个字足可以表达很多层意思,作为同传是不可能让发言人停下来揣摩这些意思的,在演讲中文的同时,同传要立刻找出准确的英文,这就要求用两种思维交替思考并准确捕捉发言人的意思,想象是自己在进行演讲,这确实要对双方的语言、文化,乃至历史有一种深刻完整的理解。当然,还要具备过人的表达能力,在同传中,不可能给你去查字典的时间、组织语言,思索的时间也就是一两秒钟,在这几秒钟中既要准确理解对方的意思,还有完整的、准确的表达出来这可能就是同传所谓的“神秘”之处吧。当然,在一些礼仪性的会议中,可能会有一些文案材料辅助同传的。
  如果中文是一杯“茅台”,翻到英文时不能变成一杯“白开水”,最少也应该是一杯“伏特加”或“威士忌”。
  记者:据您的同事讲,您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研究,甚至连《周易》这样很艰涩的书您也很喜欢读。您是本身就喜欢呢,还是因为同传的需要?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对您从事同传是否有很大的帮助?
  孔令金:说到研究还谈不上,我的父亲母亲都姓孔,母亲学的是中文,和文字书籍写作打了一辈子交道,她对语言表达的精准和文字的严谨要求非常高,可能是受她的影响吧,在学外语之前我就喜欢读书,尤其是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诗歌,我觉得中国的古诗真的很美。
  好多人有一种误解,觉得作为一名出色的同传,一定是对对方的语言、文化、历史十分精通。其实,这只是一半,更多的还是对自己文化、特别是自己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我常和我的学生讲,同传就是要把中国的“茅台”变成原汁原味的英语“茅台”,你没有品尝到中国茅台的美味,就只能把茅台变成一杯白开水端到对方面前。有一次我为一位领导人担任同传时,在谈话中他引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一句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他要表述的是渴望人才的意思。这种情况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是很难翻译的。即使是我们中国人自己,不少人往往也把它理解成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其实真正读过曹操《短歌行》的人都知道,它是曹操在表达一种惜才的心情。这就要求同传在最短的时间里,找一句与其相对应的英文,最好是诗歌,否则就把“茅台”的韵味变成“白开水”了。以前我读过英国诗人丁尼生的作品《尤利西斯》,结合当时演讲的语境所以翻译成”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and not to yield”. 这样既保持了原有的意思,还保留了诗歌的形式,很有意境。我觉得,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同传,拼到最后,已经不是技巧和知识了,而是一种文化底蕴。
  尊重自己民族的语言,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记者:今年4月,《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称:“使用WiFi、iPad等词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这也被网友解读为是在提倡“纯洁汉语保卫战”,您怎么看待纯洁汉语这个问题的。
  孔令金:我觉得十几年前就应该打响“纯洁汉语的保卫战”。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连自己的文化积淀都不珍惜的话,那就只能是永远跟在别人屁股后面的奴才。我记得,中学时学过一篇课文,阿尔封斯·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这篇课文给我印象很深。要想奴化一个民族,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它的语言,任何国家(文化)在侵略时,首先做的不都是摧毁对方的语言吗?两次世界大战莫不如此。
  现在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好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在说中文的时候,不断夹杂着外语,特别是英语,如WiFi、APP、iPad、等。我觉得很荒唐,在这一点上,媒体有很大的责任。可喜的是,做为一个主流媒体的《人民日报》,能提出“纯洁汉语”的问题,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
  我曾经问过那些时不时跑出几句洋话的人,得到的回答是:“用中文表达不出来、表达不清楚,所以加上个英文。”这就奇怪了,汉语这么丰富,竟找不到你要表达的词?这只能说明在对母语掌控的缺失甚至是无知和浅薄;在情感上来讲,你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缺少一种直觉和自信,说重一些是对自己文化的轻蔑和不敬。一个连自己的母语都不敬重的人,怎么让别人尊重你。

(责任编辑:tysd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