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培训

       现在许多的大型论坛和国际性质的会议中,都会有翻译的出现,近年来,同传尤为吃香。享受同传感到十分的便利,可是,对于同传的译员来说,这一切都很困难,他们需要在发言者发言的同时将他们的发言翻译过来还要保证速度和准确性。

       揭秘•工作状态
       10至20分钟交替一次

       据了解,本届东北亚博览会需要的同声传译人员40人左右,都来自专业的翻译公司。他们主要负责各大论坛、国际会议的发言翻译,语种主要是韩语、日语、蒙语、俄语、英语。

       7日上午,第二届东北亚智库论坛在长春南湖宾馆召开。宾馆三楼会议室门外,有四个临时搭建的小房间。随着会场内演讲的进行,韩、蒙、日、俄四国语言通过小房间内的同传人员翻译,流畅地传到与会人员的耳中。

       为本次论坛进行同声传译的有8人,都来自长春同一家翻译公司。他们每两个人一组,在不足3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工作,设备只有电脑、耳机、同传器材。

       “我们公司已经负责三届东北亚博览会的同传工作。这项工作特别耗费脑力,所以需要两个人一组,10至20分钟就要交替一次。否则过度紧张,身体吃不消,也会造成意识混乱。”公司客服经理刘海臣悄声告诉记者,他们工作时,周围需要安静,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

       反应时间只有三四秒钟

       根据流程,会场内发言者发言5至10个字左右时,翻译就要开始。“如果发言者说的是中文,4个小组就要分别翻译成不同语种;如果是韩语,韩语小组就要迅速翻译成中文,其他小组根据中文再进行翻译。这种接力翻译,反应时间只有三四秒钟,而且一定要准确,根本不允许卡壳。”刘海臣介绍,在发言者话音结束三四秒后,各个小组的翻译也要结束。这样才能保证内容完整和同步效果。

       “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很耗费精力和体力,岁数稍大的人可能吃不消,干这行的多数是年轻人。”刘海臣说。

       揭秘•背后辛酸
       “汗水把衬衫都打透了”

       王强(化名)是一位兼职的同声传译人员,他的语种是日语,曾参加过包括东北亚博览会在内的很多高端会议的翻译工作。说起第一次正式做同声传译的时候,王强笑了:“汗水把衬衫都打透了。一方面是因为紧张,另外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体力消耗非常大。”

       同声传译员最怕的是即兴发言较多的会议,没有准备好的发言底稿,全凭现场翻译,要仔细听发言人的话,揣摩他们的态度和话背后的意思。有一次,几个学者在现场争论了起来,王强和搭档轮番上阵,会议结束时,他们都感觉脑袋发涨,在空空的会场坐了一个多小时才打起精神离开。
  
       梦话说的都是外语
       已经做了10多年的同声传译,王强说最大的收获是在工作中学到了各种学科的知识。从普通的商务会谈到国际性学术会议,每次会议前,王强都要把许多专门名词的来龙去脉弄清楚。

       “除了怕发言者脱稿,现在新兴产业的技术用语也让我们很头疼,需要做足功课。”王强说,“我们这些同传人员私下交流时,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当你对翻译的语种特别熟悉时,连梦话说的都是这种外语。”

       提前进行“魔鬼”训练
       风光背后的艰辛,不是普通人能够想象得到的。除了日常积累,展会开始前一个月,他们就开始了“魔鬼”训练。王强介绍,东北亚博览会的同声翻译有很大难度,搜集材料、做练习之外,还要了解不同政要、经济学者的思路,尤其是要掌握大量的成语、古诗、歇后语的翻译。

       王强举例说,日语与汉语的语序不同,如果一句话没说完,根本无法判断是肯定句还是否定句,但是如果等发言人说完再翻译就来不及了。这个时候,就需要用日本人的思维来看,了解日本人说话时的语气、词汇所隐含的意思和态度。现在即使发言人在句子的最后来个180度大转弯,他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