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培训

给“马航”发布会做同传的那些日子(2)

<< 返回同传故事 2014-07-23来源:口译
深夜,四套和我联系,让我备第二天的发布会同传:马来政府突然扔了这么个重磅炸弹,第二天很可能有更多的细节发布。但我第二天也临时有事,只好在

  深夜,四套和我联系,让我备第二天的发布会同传:马来政府突然扔了这么个重磅炸弹,第二天很可能有更多的细节发布。但我第二天也临时有事,只好在微信里发帖,问谁有空代替我去同传,但回信人寥寥。
  这个很能理解:同传是对体力脑力的极大挑战,电视直播同传尤甚,更何况是一个吸引全球目光的重大事件,译员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做得好,大家会觉得理所当然,央视同传理应代表全国顶尖水平;若做得不好,则会被舆论的口水淹没,辛苦建立的口碑也许就在一夜之间粉碎一地。在对背景知识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大部分译员都不会轻易触碰电视同传。
  与此同时,我由于连续熬夜,加上精神压力巨大,终于病倒了,重感冒、发烧,所以自己休息了一下,吃了药,补了觉,彻底放松了一下连续绷紧的神经。
  给四套做马航同传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很欣慰,自己勇敢挑战了自己,突破了自己的极限。而且,四套给译员提供了一小块自由表达的平台:四套直播是没有马来语同传的,每当记者和马来官员用马来语交流时,我只好暂停翻译,这时演播室里通常就陷入了一片沉默。
  我觉得这太尴尬了,如果我是电视观众,我肯定就换台了,这个时候如果主持人不发话,我觉得自己就需要顶上去,为了节目效果,把空白填补上。所以每当地方媒体和政府官员用马来语沟通时,我就会自由发挥一段,比如:“其实大家都希望马来政府能够多使用国际通用的语言来进行问答,毕竟这是一个面向全球的直播,在场也有很多国际媒体,希望马来政府能把更多提问机会让给他们,让国际社会第一时间了解到事件的最新进展...”我想,这应该是所有人的心声吧,谁想听他说鸟语....
  习惯了做翻译,说别人说的话,偶尔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说出大部分人的想法,还是觉得很珍贵。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4月4日我开始给CCTV13做马航同传。CCTV13是新闻频道,24小时播出当天重大新闻。国内主要门户网站,新浪、搜狐、腾讯、凤凰都会直接引用新闻频道的马航同传作为报道出处。在这里同传,压力更大。但是,经过四套同传的磨练,自己已经有了足够的信心。我不怕挑战,只怕没有挑战的勇气。
  记得4月4号那天是澳大利亚协调中心举行的发布会,当天新闻频道十点给我电话,通知一个半小时后有同传,天啊,好惊险,赶紧到台,浏览了一下最新消息,好在有之前打下的基础,自己发挥得也很满意。
  下午两点澳大利亚有针对中国家属的发布会,现场也许有交传,但要在演播室备着同传。下午发布会现场果然有交传译员,翻得不错,但能感觉对背景和术语了解还不太深,比如会把“黑匣子”翻成“黑盒子”。但即使不用我同传我还是认真从头听到尾,为之后的同传做准备。
  4月6日,上班路上再次接到新闻频道电话,仍然一个小时后同传,心想这个发布会还真是没法提前预料,总是提前一两个小时才知道。十一点半直播开始,到十二点时发布会还在进行,工作人员递来一张纸条,让我自己讲一个结束语,并预告发布会在下档节目开始时继续直播。我也照做了,所以自己从十一点半做到十二点十五,单人撑了四十五分钟,这样的强度是很难想象的。
  本来这就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会,发言人最开始的情况通报都是书面读稿,但译员是没有稿子的,只有裸听,要把他文邹邹的书面长句进行拆分,顺句驱动,再用口语化的表达向观众娓娓道来,真不是一件易事。
  除此,马来人说话都有口音,记者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提问时都不用话筒,提问环节都有回声,有时真的把耳朵竖起来也听不清楚,所以听不清的时候我们只能说:“由于记者没有用话筒,翻译听不清楚问题,我们来期待一下发言人的回答。”译员其实有很多无奈,只能尽力做到让观众满意。
  4月7日,这天端午节,隐约感觉今天还会有发布会,所以提前从家出发,快到单位时,果不其然,再次接到电话,中午十二点,下午五点各有一场澳大利亚联合协调中心发布会、马来政府发布会。
  这天下午的马来政府发布会碰到了马来语同传傅老师,也是北外校友,联想到此前在四套、十三套担任英语同传的各位师兄,还有之后为韩国岁月号沉轮担任韩语同传的李老师,都是北外出身,不仅感叹,北外不愧是中国外语人才的摇篮。

(责任编辑:tysd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