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议节目组的领导下,在各方的支持下,我们从实际出发, 按照从严从难、反复实践的原则进行了如下工作:
一 、引 言
1980年5月初,在上海召开了由我国举办的首次国际激光会 议。会议共约300人参加 , 其中外宾100余名,来自美、 日、西、德、 法、意、澳诸国,包括举世闻名的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劳伦斯。里 弗莫尔、桑迪亚、橡树岭等国家实践室,海军研究所、国家标准局 。 加州大学、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贝尔实验室、国际商业机 器公司、日本大贩大学、西德马·普协会、慕尼黑大学 、法国巴黎高 师、法国通用电器公司马科西实验室、意大利量子电子学中心等单 位的著名专家、 学者多名。
这是改草开放以来在我国较早举办的一次大型高档次、高水 平国际学术会议,受到中央、地方及有关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邓 小平与方毅同志还在北京接见了部分代表。
当时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激光科技领域已辛勤工作20个 春秋,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技成果, 部分项目已达到世界先进水 平,但是我国中青年学者绝大部分缺少国际会议经验,外语水平还 不高,难于与国外同行直接进行交流,会议必须进行翻译。但一般的连续传译在此无法使用,必须按照国际会议惯例进行
同声传译。 于是会议领导决定以英语作为会议工作语言, 同时配备英汉同声 传译。
当时,较大规模的中外学术交流尚处于初期,同声传译非但一般科技工作者一无所知,即使多年在国外生活、工作过的一些学 者,以及从事科技翻译多年的国内人员也很陌生,因为从未亲身经 历,也没有人介绍、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大家只是模糊地觉 得,它应该是边听边译,听完译完。这需要译员一心二用,毫无间 断,实在心中无数,只觉困难重重,似乎无法克服。但是由于工作需 要,大家也勇敢地接下任务,千方百计,努力完成。
现将这次会议的同声传译情况作一简述, 再谈一下我们 自 己 的粗浅体会 。
二、工作简况
在会议节目组的领导下,在各方的支持下,我们从实际出发, 按照从严从难、反复实践的原则进行了如下工作:
1、遴选人员,合格称职
由于同声传译对译员的语言与专业 水平均有较高的要求,会议领导决定打破单位界限,按报告的门类 与专题,在市内有关单位物色人选。例如,激光器件与技术, 由上海激光所研究入员担任;激光光谱学与光通讯,由上海科大专业老师 负责;激光生物与医学,由二医大激光医学专家负责;激光等离子体与核聚变,由上海光机所情报室人员负责。由于各单位对此认真 负责,派出人员都比较合格称职。
2、明确分工,妥善安排
选出的译员,不仅专业、门类明确分 工,每个人负责的具体报告也及早确定。会议场所、上场时间、报告 人员、会场主席及联络人员事先也一清二楚。由于上场时间较为集 中,工作繁重,每组均有二人,既有分工,又有协作。这样各人的准 备工作可尽早有针对性地进行,临场时有条不紊。
3、熟悉惰况,尽早尽多
分工确定后, 各人即按具体要求进 行准备,其内容包括会议概况、会议文集、报告内容、翻译对象及单 位等,力争广泛、细致,掌握较多的有关情况,为临场工作打下较好 的基础。
4、多次排练,反复实践会议要求与会中方代表提前几天到 会,按排定的大会、 小会、 各人的口头报告,进行了多次模拟排练。 在报告人宣读论文与会场讨论的同时,译员也同时出场,进行了同 声传译练习,以熟悉情况,发现问题 ,及时研究,设法改进。这样反 复锻炼,遂步熟悉了一些报告的内容及译法,摸索到一些同声传译 的经验,开始消除对这一工作的神秘感与紧张感,增强了完成任务 的信心。
5、有的放矢,充分准备
大会报告是会议的首项议程与重要 内容,也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其同声传译成功与否,事关全局,但要 完成这项任务,困难比当初设想的大得多。
首先,几乎所有的外宾都没有事先寄来报告全文, 一般只有简 略的提要,难窥全貌;有的甚至只有寥寥几行,或只有标题而无内 容。
其次,是绝大部分外宾都是在大会开幕的头天晚上,甚至深夜 才陆续到达上海。到了住地,登记报到,安排食宿,又花去好些时 间。他们长途跋涉,还得尽快休息。可供我们准备的时间实在太少。
翻译组的人员在接待处等待外宾,发现翻译对象,立即联系。 在帮助外宾办理有关手续的同时,即利用机会熟悉报告人讲话的 特点与要求,报告详情,索取全文文稿,讨论有关问题,并商定下次 会面时间、地点,记下房号和电话号码 ,以便进一步联系。有的报告人虽有书面材料,但报告时并不照本宣读,需融汇消化;有的只有 一份提纲,附上大量投影片、幻灯片,要尽快摘录或复印;有的报告 尚未完工,报告人到后才连夜加班赶写,当时无法了解全貌。这些 都给准备工作带来麻烦和困难。
(责任编辑:tysd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