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培训

同声传译的六大黄金法则(4)

<< 返回理论原则 2014-07-07来源:口译
对于同传译员来说,图式同样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同传们在一起聊天时常常会说,如果又会做同传,自己又有一个专业那是最好的。同传是一种能力、一种

  对于同传译员来说,“图式”同样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同传们在一起聊天时常常会说,如果又会做同传,自己又有一个专业那是最好的。同传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具有通用性,而通用性却又可能导致广而不精。所以如果能有一个专业,或金融、或法律等等就更好了。至少在做本专业方面的会议时,你有可能脱颖而出,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成为最好的翻译!
  我们今天要谈的anticipating也就是“预测”,但并非毫无根据的预测,而是要根据我们的“图式”进行有方向、有依据的预测!当然我们不可能保证预测永远都是正确的,然而无论正确与否我们的预测都会对同传的顺利进行产生积极的影响。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正在现场翻译一次金融方面的会议,其主题可能是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那么在与会之前我们就必须筹划建立我们有关此次会议的“图式”,也就是背景知识。对于职业口译员来说,为会议做200%的准备并不夸张,因为你除了需要阅读会议主办方提供给你的、与会议直接相关的资料之外,还必须要寻找和阅读大量与会议讨论话题间接相关的背景资料。更有甚者,如果你所要做的会议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你可能仅仅是在网络上搜索一些相关背景材料远远不够,那样的情况下你最好去图书馆找一些相关专业的书籍系统阅读,从而形成一个有关该专业的基本的概念框架和知识结构。当然我所谈到的这些都是针对职业口译员的,在目前的市场上,能够做到200%准备的口译员并不多。一是因为会议主办方往往直到会议开始前不久才联系译员,二是由于某些口译员在“旺季”是根本没有工夫精心准备每一场会议。
  回到我们的例子。这场金融会议讨论的既然是中国宏观经济情况,那么我们在会前所需要做的“头脑风暴”有哪些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宏观经济所包含的一些基本概念,例如像GDP,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等。其次我们更需要了解的恐怕应该是有关这一话题的最前沿的概念、研究和实践。因为需要同传的大型国际会议往往都是中外专家、学者和官员交流最新行业信息的平台,他们讨论的话题常常不会限于我们日常所了解到的一些基本概念,而是不断触及到许多虽然已经提出,但却并未普及的理念。例如与GDP相关的话题,发言人就有可能讨论到绿色GDP的概念或是某种前沿的宏观经济理论模型。如果我们对这些前沿理论与概念一无所知的话,那么仅凭临场的发挥,恐怕难免会有疏漏。
  如果说有关宏观经济的话题在网络上几乎能够找到所有基本信息和最新信息,那么对于一些生僻一些的话题,我们恐怕就得更多地依赖图书馆。例如我曾经与一位同事合作过一场有关石油勘探与采集的研讨班,一周的时间外国专家授课,与以往一些会议只讨论有关石油发展的宏观趋势和政策不同的是,研讨班所涉及的话题非常深入、具体,而且前来听讲的也都是中方的技术人员。记得当时主办方的一位负责人对我们说:如果让你们俩去油田待个半年,这些技术细节你们就都理解了!可惜我们没有那样的条件,我们只是同传,是这一场石油,下一场生物质燃料的口译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和同事只能依靠从图书馆借来的一些相关书籍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有关石油勘探、钻井与采集的基本词汇的中英文对照,以及相关的知识。由于我们的精心准备和预测,现场的中方技术人员都纷纷过来询问我们是不是就是石油行业的从业人员。
  除了会议前的准备和预测,在做同传的过程中也充满着预测的乐趣。我们的“图式”不仅包括对相关话题的知识储备,还应该包括对于一般发言稿的风格与结构的了解。在一本名为《目的性行为》(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的翻译理论著作中,作者提出了“目的性理论”(Skopos Theory),即选择何种翻译方式应该有翻译的目的来决定,也就是要根据文体的功能进行翻译。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文体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同传的预测过程中有的放矢。例如,发言人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则采用的发言方式无非就是几种,像先提出一个反面的观点作为靶子加以批判,或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强调说明,又抑或是先用一个实例引出自己的结论等。我们若是能够对这样一些基本的语篇习惯及其结构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在同传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不断根据以往的经验对发言人即将谈到的内容加以预测,这样往往可以节省不少宝贵的时间,从而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翻译质量方面。

(责任编辑:tysd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