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培训

同声传译的六大黄金法则(2)

<< 返回理论原则 2014-07-07来源:口译
在同传中,同样有一些不可或缺的常识存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经常做经济金融会议的同传译员就必须对各种名目的数字的数量级有下意识地直觉。例如

  在同传中,同样有一些不可或缺的“常识”存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经常做经济金融会议的同传译员就必须对各种名目的数字的数量级有下意识地直觉。例如经常提到的中国GDP和中国外汇储备的数量级就是万亿的(而且是美元为单位的),而中国与主要经济体的进出口贸易额则通常是以千亿来计算的,中国的人口、可耕种土地面积是十亿级的,而中国的钢产量则是亿级的。由于中英文数量级表达方法的差异,在同传现场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往往容易顾此失彼,弄错数量级。数量级错一位就可能闹出很大的笑话,也会使行业内的专业听众对翻译失去基本的信任。如果你连在专业人士看来是最简单不过常识的数字都出错,那对于更为复杂的、鲜为人知的数字岂不是更频频出错?因此,在同传的基础课训练中,必要的直觉需要培养。与此相关的一条经验是:如果你确实在现场翻译时由于种种原因(或许是发言速度太快,或许是由于自己一时分神)没有听到具体的数字,那么千万不要生拼硬凑一个不着边际的数字,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常识将数量级说出,前面可以加上像several, a couple of之类表示数量的模糊修饰词,等到下次这个数字再次出现时,尽量将其说得更精确些。以这种方式处理,应该不会引起听众的不信任之感,因为对于业内人士来说,这些具体的数字对他们来说早已是烂熟于胸,你只要提示一下,他们就一定比你知道得更清楚。还是那句老话:宁缺毋滥!不过,推荐这种处理方式的初衷并非教人去偷懒,这只是一种应急的手段。如果条件适合,能够翻译出精确的数字,那有何乐而不为呢?
  数字可能导致doesn’t make sense。论点也可能是。英文当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双重否定的句式。我们在清醒的时候都知道双重否定其实就是肯定。然而在同传现场,在大脑高度紧张工作的情况下,我们往往只能听到一个否定词,于是经常会将原本肯定的陈述误译为否定的,从而既可能导致听众理解的困难,也可能会导致他们对演讲者的怀疑。如果这一观点听起来过于荒谬,他们同样会怀疑口译员的能力。同传是一种极其微妙的智力活动,由于需要在瞬间处理大量复杂的信息,有的时候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语言。不少同传译员,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曾经有过在紧张工作后产生“酒醉感”的现象,也就是头重脚轻,好像两条腿不受控制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同传译员听清楚发言人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是不大可能的。其实即便是在我们日常的谈话中,我们也不是听清楚了对方的每一个词之后才能理解对方的意思的,我们是根据自己的常识将信息片断组合然后理解的。同理,在同传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常识”,除了一些专求创新的观点之外,大多数的观点至少是应该符合我们基本常识的,也就是说不会违背我们基本的判断和逻辑。因此,常识的积累将成为我们处理复杂句式的最佳办法。当然,对于同传译员来说,他的“常识”与普通人是完全不同的。曾经流行过这样一句话:An interpreter knows something of everything。这里的“something of everything”其实就是各行各业的“常识”。对于同传译员来说,在每次翻译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充分了解相关专业的“常识”是不可缺少的。有了基本的常识支撑,无论是双重否定,还是三重否定,都会变得更容易判断。
  所以,你要保证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意义的,符合常识的,否则只能导致听众的迷惑以及对同传译员的不信任!而保证译文有意义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常识”的积累,会前的准备和临场保持清醒状态!

  第三条:Catch the beginning.
  中文里我们常说,“虎头蛇尾”,意思是说一个人办事马虎,不能坚持到底。在同传中,“虎头”与“蛇尾”比较起来确实要更重要一些。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来谈同传的第三条重要法则:抓住开头。
  英语系的同学们一定都还记得,在大学的时候,我们会训练一种“快速阅读”的能力,也就是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里阅读大量的文章,同时还要做大量的阅读理解题。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也有大量的快速阅读题。记得当时老师们传授的一条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只读每段话的前两、三句话,甚至只是第一句话,因为理由很简单,作者往往会将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放在一段话的开头部分。一段话是这样,一句话也是这样,中英文中人们习惯于将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放在句子的开头部分。这跟“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是一样的道理!

(责任编辑:tysd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