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培训

同声传译的六大黄金法则(3)

<< 返回理论原则 2014-07-07来源:口译
在同传的过程中,由于精神高度紧张,常常会因为上一句的信息量比较大、比较密集而忽略了下一句话的开头。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然而后果却是严重

  在同传的过程中,由于精神高度紧张,常常会因为上一句的信息量比较大、比较密集而忽略了下一句话的开头。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然而后果却是严重的,因为在中英两种语言中,句子的重心一般都在前半部分,而且每一句话的开头部分往往是主语所在的位置。因此如果漏听了一句话的开头,你就往往无法判断发言人是在谈得什么话题。当然,对于有经验的同传来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例如根据上文的意思进行推测等方式,来推测并补足主语或者主要话题。然而,即便如此,对口译员来说,没有抓住句子的开头仍然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无论你的推测能力多强,经验多丰富,如果你遇到的不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八股发言人,而是一位海阔天空、滔滔不绝的演讲者的话,你就很有可能因为漏掉一句话的主语,而或者是无法理解此话的真实意图而冒着误译的风险勉强译出你所听到的部分,或者就是只能“忍痛割爱”地完全放弃这句话的翻译。因为在同传中还有一条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原则就是:宁可少译,不可错译。少译的部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找回来,然而错译的部分却往往一方面会导致听众“大跌眼镜”,而另一方面又常常会影响到你对此后内容的理解和翻译!
  由此可见,抓住开头对于同传译员来说绝对是个不容置疑的原则。那么既然如此中重要,我们又该如何去抓住开头呢。前面我们曾经谈到过,同声传译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过程,口译员们常常会将同传的现场比作上线on-line,的确在做同传的过程中,注意力必须200%的集中,只要稍有分心,就有可能漏掉大量信息。因此,在同传过程中如何分配精力就成了非常关键的问题。法国同传、学者Daniel Gile曾经写过一本专门讨论同传精力分配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一种称之为The Effort Model的精力分配模型来解释和分析口译员在同传时是如何分配精力,并应该如何优化精力分配的问题。就我们现在谈到的开头问题,其实有一条很简单实用的原则可以遵循,那就是无论你处在翻译的什么阶段,一旦发觉演讲者已经另起一句,或者另起一段时,你就应该在不影响当前翻译的情况下,分配稍多一点的精力去听发言人的开头部分,一旦你听到了他的开头部分,大致知道他在这句中想要讨论的主要话题,那么你就可以收回分配过来的精力,并继续你的翻译。如果要问,分配稍多精力去听下一句的开头会不会影响到翻译上一句,答案是,如果处理得好是不会的。做过同传的人都知道一些拖延时间的方法。所谓拖延时间是指利用一些信息量较小,较为常见的词句来减轻自己一边听、一边译的负担,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倡导尽量用简单句翻译的原因。我们将在其他地方专门讨论简单句的问题,此处不再赘述。
  除了上面谈到的方法之外,其实还有一种处理方法,那就是如果希望自己能够跟上发言者的步伐,能够不丢掉句子的开头,那么就需要我们尽量缩小EVS,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尽量紧跟发言人,甚至稍稍超过发言人的思维或者讲话速度(这不是不可能的,但需要用到我们以后将谈到的anticipating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在发言人的讲话结束的同时甚至稍早一点我们就已经完成翻译,这样的话我们就不用考虑占用翻译上一句话的时间和精力去抓住下一句话的开头了。
  英语中有句谚语:It’s easier said than done。中文里也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一切的原则都需要在反复多次的实战演练中实践和磨练,有意识地运用,才有可能转化为口译员的某种本能或者习惯。

  第四条:Anticipating.
  在心理学研究中,有所谓的“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主要的意思是,对于人类来说,任何信息的自身并不具有意义,只有当输入的信息与人们大脑中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结构相结合时才具有意义。而这里的背景知识正是“图式理论”所谓的“图式”(Schemata)。举个简单的例子,生活在北极附近的爱斯基摩人的语言中有数百种表示各种形态雪的词汇,而对于长年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们来说,可能就连雪这个概念本身都很少出现在他们的语言中。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生活经验的不同,人们思想中储存的“图式”也不尽相同。
  大家一定都还记得,我们在为应付形形色色的英语考试而练习阅读理解的时候,总会有经验丰富的“高手”告诉我们一定要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有同学问到我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时候,我也会反复强调拓宽知识面的重要性。在我看来,如果说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最佳途径是扩大词汇量的话,那么提高理解能力的最好方式无疑是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加自己的背景知识储备。我们常会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一旦读到与自己的专业相关的文章时,即便有不少生词,还是能够对文章大意猜个八九不离十,而如果阅读的是自己完全陌生领域的文章时即使全部单词都认识却仍然会出现茫然不知何意的现象。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背后隐藏的正是我们头脑中的“图式”,也就是我们的知识树,这棵树的枝干有多丰富,树叶有多茂盛,我们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就有多强!

(责任编辑:tysd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