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同声传译,就是会议上的发言者与听众,在会议进行中不需要停下来,所有的发言借助同传人员的翻译,借助特殊的技术设备传递到与会者耳中,以此保障会议的时间和效率,让应用不同语言的与会者的沟通更加顺畅。"陈振说,任何一个国际会议,无论大小都离不开同声传译师,但这个又是一个隐身在幕后的职业,了解的人并不多。
陈振是一名英汉同声传译师,不久前,在深圳福田中心书城,陈振接受了深圳商报记者的采访。
据介绍,在所有的翻译种类中,同声传译是难度最大的。陈振以自己为例,他大学的专业是英语,但他所翻译的会议主题却不是英语,它可能是医药、经济、建筑、文化,甚至哲学,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专业术语,有些专业术语用中文讲都让人觉得云山雾罩,但他必须用英文翻译出来,或者将中文翻译成英语。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经验,根本无法胜任同声传译工作。在北京举办的大型国际会议,一般要求同声传译师必须有200场以上的同传经验,深圳的要求低一点,也要求同传师要有50场以上的同传经验。因此,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即使有能力做同传师很难获得工作机会。任何会议的主办方都不敢给一个新手尝试的机会。一旦失误,那将会出现灾难性后果。于是,就出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新人没机会上场,越不上场越没机会。
目前深圳拥有同声传译资格证书的估计不超过10个人,整个中国也不超过200人,没有证书但拥有同声传译能力的人整个中国也不过千人,包括港澳台。目前,中国的同声传译师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海南的三亚博鳌论坛、广西南宁东盟的有关会议,因为当地缺少或者没有同声传译师,开会时还得从"北上广",甚至深圳邀请同声传译师。现在东南亚地区的国际会议也越来越多,同声传译师很多都是从中国请去的,当地人的英语过关汉语却不过关。
同传师成为稀缺资源的原因有多方面,首要原因是入行门槛太高,其次是工作压力大,相对来说收入却并不高。一个同传师,必须要经过专业的同声传译班的培训,这个过程长则两三年,短也要一两年。而且培训费用非常高,国内的培训班稍稍低一些,像联合国/欧盟的培训班动辄一二十万元,这还不包括自己在这一两年内的生活费用。因此,没有一定的财力,入门也难。培训结束出来工作后,短期的收益并不是很明显,国际会议并不是每天都有,自己没有名气时,业务也少。此外,长期在封闭空间里顶着压力工作,很多同传师的脾气都比较大,新人一般都受不了前辈们的脾气,加上工作中难免的小失误,会议主办方在现场就会毫不留情地责难,新人往往很难忍受。做这一行,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是万万不能成长,更别谈成功了。
陈振森记得自己第一次做同声传译的经历:那是2006年夏季,在广州召开的一个国际时装研讨会。接了这个任务后,他做了一个星期的准备,恶补与时装有关的英文名词和知识,把当年早些时候在纽约和巴黎举办的时装周的情况也详细了解了一番,包括在时装周上演唱的摇滚乐队的名字。当然,陈振森的第一次出场亮相是成功的,当他开口翻译时,一切紧张就都抛到了脑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