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将听解、记忆、转换和口头表达等多项任务综合起来同时在 短暂的数秒内完成并不断执行的“脑力体操”,同声传译的过程是一 个必然消耗很大精力的超强脑力劳动。
作为将听解、记忆、转换和口头表达等多项任务综合起来同时在 短暂的数秒内完成并不断执行的“脑力体操”,
同声传译的过程是一 个必然消耗很大精力的超强脑力劳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般的 同声传译至少要有两位译员轮番工作,每隔20分钟左右替换一轮, 以保证翻译工作的质量;而译员的工作负荷(workload)也构成了国 际口译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国际会议口译工作者协会 (AIIC)研究委员会于1999年到2001年之间在国际会议口译工作 者中曾进行过一项题为“workload studies”的调查,结果表明,607位 寄回完整调查卷的人中,尽管只有40%的译员对口译工作的社会地 位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但却有90%的人认为工作负荷沉重。该研 究还发现,随着不间断传译时间的延长或者工作轮次的增加,译员所 犯的语意错误也随之增加。绝大多数人认为口译的精力消耗可与教 师、高科技工作者、以色列高级军官相比并居于四类工作之首。
同声传译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员的信息综合处理能力, 而译员也“像其他的语言使用者一样,只有有限的精力资源”。对此,不少长期从事国际会议口译实践与及教学与研究的人士都有共识: 同传是一种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游戏,需要一心多用,关键是培养 如何分配注意力,“断句处理,结构简化,线性处理……实现部分信息 转换的程序化或自动化,以减少任务的难度,减少译员处理信息所需 的精力”。由于同传过程中的首要矛盾就是听解、记忆和传译三方面 的矛盾,而人们对陌生材料的短时记忆一般只有6、7个词,所以译员不得不养成果断处理以便及时甩掉记忆包袱的习惯。Gi1芒则提出了 口译多项任务处理模式(efforts model),对译员的注意力或精力分 配做了更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该模式是:同声传译=L十P十M十 C。其中L、P、M是Gi1芒所认为的同传所牵涉到的三项基本任务,即 听解,翻译和短期记忆;C代表协调。三种任务此消彼长,相互牵制, 协调是关键,译员在翻译中总是尽力保持三者的平衡,避免在某一种任务上花费过多的精力。对此Lambert等则通过实证研究得以证实,并总结指出:“The explicit request to consciously focus on one of these tasks not only does not improve the interpreter's performance,but is even detrimental to general,or more natural production."根据Gile的理论模式和Lambert的研究,我们完全可以说,同传中的“等待”实际上意味着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听解和语言结构 上,这无疑会造成各种注意力失衡问题:过多增加译员的记忆压力和 紧张,进而殃及翻译的准确度和完整性。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来讲,正 如桂诗春所认为的那样,结构复杂的长复句信息有时会超出人脑的 短时记忆句法负荷,使人脑语言中枢很难综合处理听辩词汇信息。 如果说这些问题对于有经验的译员来说还并非难以解决的话,那么 如果碰到语速特别快的发言人时,听解、记忆与传译之间形成的矛盾 就十有八九会成为译员的“1乱ststr乱W”。根据上文所提到的国际会 议口译工作者协会(AIIC)的调查,在607位国际会议口译人员中有 78%人认为造成工作紧张感的正是语速特别快的发言者。实际上, 在当今国际会议均限定发言时间的情况下这种发言者并不少见。我 们还可以想象,在“等待”过程中如果突然听到一连串的数字的时候 情况又会是怎样! 实际上,如前所述,同声传译过程中根本不存在等 待的时间(除非是在一段话甚至整个讲话的开始),译员在翻译前面 的话时不是在等着听,而是在尽量暂时记住后面的话;在听的时候也不是在等着翻译,而是正在翻译前面的话。特意等待不但必然加重 记忆负担,导致注意力失衡,精力过度消耗,而且还很可能直接造成 顾此失彼的漏译。进一步讲,等待的恶果还不仅如此,因为在发言人连续不断地讲话时译员却由于必须“等一下”而出现话语中断,听众 便会立即对翻译的质量产生怀疑。由此可见,“等待”经常是同传之 中的恶之源,而绝不是同声传译的技巧! 要做好同声传译就必须避 免“等待”。
(责任编辑:tysd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