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培训

同声传译的性质决定“等待”不是技巧

<< 返回经验分享 2014-04-10来源:口译
“等待”是同声传译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将其作为“技 巧”提出显然是不妥当的。
  张维为把“等待”看作一种同传技巧,在《英汉同声传译》第三章 “英汉同声传译的常用技巧”中写到:“等待7指的就是在同声传译中 有意识的等一下,等到上下文较清楚时才开口翻译。”“如果同声传 译员边听边想边说过程中的记忆力强,尽可以大胆采用这种类似笔 译的方法,听完一两句话再开口”。然而,这种观点显然不符合多年 来很多学者同声传译研究所得出的结果。比如,张载梁先生认为,即 使是有一定翻译工作经验的人在初次接触同声传译时也会遇到难以 克服的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用一般笔译或一般口译的方式对待 同声传译,即总想等意思听得完整(其最小单位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 子)才开始翻译。要做好同声传译就要改变这个习惯,要尽快地将听 到的话一个词组一个词组地译出来,同时利用汉语句法的灵活性或修辞手段设法将译出的词组连贯起来。”李长栓指出,“同传中节省一 秒一毫都可能成为下一句翻译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杜争鸣提出,“同 传要求译员即时理解和迅速反应,把注意力集中在源源而来的信息 上……为了争取主动,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听解,同时保证恰当的速 度和时差,译员必须当机立断地开口翻译,果断截句。”仲伟合认为,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巨大的语序差异,译员“要完全听明白原语语序、 意义之后再进行翻译就很难跟上原语发言人。”这些从实践经验中 总结出来论断都与所谓的“等待”技巧明显矛盾。
  我们认为,在同声传译过程中,“等待”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客观存,是同传的性质所决定的正常现象,而不是同传技巧,原因如下:
  首先,一个太短的句子片段如果没有语境支持很难构筑相对独 立完整的意义,因此需要稍事“等待”。但这种等待在自然的语言交 际中和一般的翻译中也是必要的,是正常的语言交际现象,而不是同 声传译特有的现象。所谓“同声传译”只是说明译语与原语在总体上 同时进行,而不表明两种语言在语句层面上严格同步。除少数特殊 情况———如准备充足且持有讲话原稿,可以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根 据语境做预测性翻译———以外,一般来说严格同步是不可能的,译员 只能在听到一定的原语后才开始翻译,而在翻译前面的话时也不可 能同时翻译后面正在听的话。这种从听到译并连续不断的过程就是 同声传译过程本身,在这个过程中只存在听译时差,而根本不存在 “等待”。同传方法和技巧与时差长短密切相关,而与等待丝毫没有 关系。
  再者,同声传译过程中译员所翻译的话和听到的话之间必然出 现的听译时差与“等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一个是翻译过程,一 个则不是翻译过程。听译时差在同声传译过程中并不是用等待填充 的,因为一般译员在传译中不但没有时间等待,而且从心理上讲也不 敢等待。经验丰富且短暂记忆力较好的译员虽然可能会保持相对较 长的听译时差,但他正好利用这个时差从容地翻译或对前面的翻译 进行补充、完善、修正甚至重复,以此防止给听众造成翻译不连贯或有遗漏的错觉,打消他们对翻译质量可能产生的怀疑。对此,国际会 议口译专家,曾任联合国第一任首席同声传译并兼任联合国翻译处 处长的了芒乱九H芒rL芒rt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在其《高级口译手册》中有 所总结,并在给同传译员的十三点建议中明确写道:断句时,不宜落 在发言后面太多,虽然有些人可以落后一整句,但最好还是只落后半 句……由于不同语言的语序往往不一样,有时对某句话究竟是肯定 还是否定,一时还听不出来,这时,可用“关于……”、“至于……”等介 词引出发言内容而拖延时间,等主要动词和倾向性意思说出来后,最 后再补上一句“我同意”或“我不同意”。可见,时差可能造成的空隙 是用词语填补的,而不是用等待填补的。译员不是消极被动地“等一 下”,而是综合运用各种技巧尽力避免“等待”。
  综上所述,“等待”是同声传译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将其作为“技 巧”提出显然是不妥当的。


(责任编辑:tysd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