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培训

人少任务重,同传译员工作忙(2)

<< 返回职业素养 2009-02-24来源:口译
同传为什么这样少?2月13日入川传授翻译之道的外交部资深同传专家孟宪波解开了疑团。同传是一种折磨!他指出,同传人才的培养过程严格而艰苦,对经


        同传为什么这样少?2月13日入川传授翻译之道的外交部资深同传专家孟宪波解开了疑团。“同传是一种折磨!”他指出,同传人才的培养过程严格而艰苦,对经验、语言能力、反应速度、体力以及文化底蕴的综合要求极高,学校基本不考虑本科生,而是倾向于在研究生阶段培养,“30岁入门,50岁方入佳境,当然稀缺”。

        翻译作坊败坏声誉

        本地同传市场亟待规范

        听到杨先生对四川同传的评价,成都市通译翻译机构总经理贺晓荣心里很不是滋味。在他看来,成都同传人数虽少,水平还是有保障的,通译旗下4名同传,两名高学历海归,两名高校外语教师。杨先生的遭遇,可归结为“遇人不淑”。

        据贺晓荣介绍,一些不规范的作坊式翻译公司往往找学生兼职充当翻译,并不具备承接同传业务的能力,却在网上吹得天花乱坠。本来外界就对西部四川的同声传译实力缺乏了解,这些“孬”翻译公司雪上加霜,不仅影响了会议效果,败坏了成都同传声誉,而且恶意压价的行为,也不利于本地同传人才的培养。贺晓荣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专门办法,规范同传市场。

        专家孟宪波认为,同传这行第一印象很重要,一次搞砸了就难以再博得客户信任。但贺晓荣说,他们会积极努力,扭转人们对四川同传的固有印象。

        去年12月,世界银行在成都举办会议,省招商局推荐贺晓荣的公司提供同传服务。对方一口回绝,表示从来不在四川找同传。贺晓荣没有放弃,主动要求免费为一次预备会议提供同传服务。这一次,他们铆足了劲,翻译得极其准确流利。10分钟后,世行相关负责人拍板,今后在川所有相关业务都用本地同传。

        尽管如此,在应对一些专业会议方面,四川同传还存在一定差距。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工作人员廖以经常为领馆举办的专业研讨会在川渝寻找同传。她的体会是,听众普遍反映双方沟通十分吃力,不能很好地达到会议目的。对此,贺晓荣认为情况正在得到改善,今后在经贸、科技、医学等各领域的专业型同传人才,四川将越来越多。

        国际性高端会议纷至沓来

        谁来弥补同传缺口

        近日出炉的“2009中国留学排行榜”调查显示,同传高居最吃香专业榜首。目前,国内同传身价已与国际接轨,北京、上海的同传身价达到16000-20000元/场(2人一组),四川本地同传身价也近万元/场(2人一组)。涉及高科技、医疗等专业的同传人才更是天价难求。

        在这样按天、按场乃至按小时计费的同传行业,业务少意味着收入少和能力退化,很容易流失人才。目前,成都通译翻译机构的4名同传,人均每月接4单业务,多的时候一个月有8场,还算理想。随着成都倾力打造会展之都,国际性高端会议纷至沓来,这不仅给本地同传数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实战机会。

        如何抓住良机为四川培养更多优秀的同传人才,争夺缺口巨大的同传市场?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各有打算。

        目前,四川大学正在申报MTI翻译硕士点,计划于今年9月起招生。课程全部强调实战,必须通过国家口译、笔译二级考试才能毕业。川大此举将为四川同传人才培养增添一大根据地。

        一些民间翻译机构则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储备人才。成都市通译翻译机构副总杨秀告诉记者,公司早已锁定旗下培训班一名学员,不仅免收培训费,还每月发放补贴,提供实战机会,委派现役同传译员进行传帮带。

        一家本地公司翻译助理范静学了14年英语,又有海外工作经历,目前正为摘取“翻译王冠上的明珠”而不懈努力。在四川,与她怀抱同样梦想的年轻人还有很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