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培训

人少任务重,同传译员工作忙

<< 返回职业素养 2009-02-24来源:口译
同传不是简单英语翻译,一心多用是考核要点。
        四川成都,好山好水好风光。虽经历了汶川大地震,但在全国人民的共同援助下,经济有所回升。近期将承办近三百个展会。这些将全部采用同声传译。然而掌握同传人数却是少之又少,全省内,真正合格的也不过十人。

        显而易见,同传的表现不仅关乎成都会展经济的发展,也折射出四川的国际化水平。

        “同传是一种折磨!”专家孟宪波说,同声传译对经验、语言能力、反应速度、体力以及文化底蕴的要求极高,“30岁入门,50岁方入佳境”。

        如何抓住灾后重建与扩大内需良机为四川培养更多优秀的同传人才?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各有打算。  

人少任务重,同传译员工作忙


        背景
        
        置身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时代,落户四川的世界500强数量已达139家,雄踞西部榜首;外资西进、内资西移呈现加快趋势;灾后重建约1.7万亿元的庞大市场,正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四川作为在华发展的重心之一;8大领馆先后入驻成都,四川在西部的开放前沿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春节前赴迪拜参加国际化工会议时,四川某水泥添加剂生产企业老总杨先生专门从上海雇了一位同声传译人员。

        “收费比这边贵得多,可没办法,我再也不敢用成都的同传了。”原来,杨先生去年去迪拜谈生意时,从成都请的同传因为不熟悉化工专业词汇,翻译时辞不达意,最终生意没有谈成。

        虽然遭受了特大地震灾害,成都去年仍承办了260个展会活动,今年这个数字将升至280个,其中不少国际性高端年会需要同声传译。同传表现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会议成效,而且关乎成都会展经济的发展,也间接折射出四川的国际化水平。

        那么,我省同传发展是否与庞大的会展经济相适应?杨先生的遭遇,是特例还是普遍现象?……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在川翻译机构、涉外单位、高校和著名翻译专家,力图揭开罩在同传这一“翻译王冠上的明珠”上的神秘面纱。

        市场缺口高达90% 

        四川合格同传不足10

        在去年我省举办的西博会等国际性高端会议上,记者多次看到同声传译的身影。狭小的工作间里,一般两人搭档,15至20分钟一轮换,注意力高度集中。

        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市场传媒部经理孟丹告诉记者,虽然部分会议“订单”因国际金融危机而取消,但一些跨国企业抓住机遇加快了布局四川的步伐。总体来看,震后,由涉外机构组织的国际性会议增长较为明显,使用同声传译的场合越来越多。

        记者从四川省和成都市的部分涉外单位了解到,今年,灾后重建与扩大内需的双重机遇令四川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仅成都就将承接约280个重大展会和节庆活动,平均每5天4个展会,其中有大量国际性展会、赛事,再加上商界举办的大量跨国公司会议等,同声传译市场巨大。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地真正合格的同传不足10人。长期为四川涉外单位提供同声传译服务的成都通译翻译机构成立已有11年,旗下只有4名专职同传,且只限于英语和日语。

        不仅四川,目前京沪粤等大城市拥有的合格同传人员数量也极少。据了解,北京优秀的英语同传不超过30名,上海也仅有20名左右,广州则更少。而小语种的同传更罕见,合格的日语同传在上海才10来名,过硬的德语同传屈指可数。

        据《中国人事报》报道,目前全国合格的同传人员不超过500人,市场缺口高达90%。因此,向外省市临时急租同传,在业内十分平常。去年10月阿拉伯国家驻华使节团访川时,同传人员就是成都通译翻译机构专门从外交部请来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