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培训

2012广西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大会采用9国外语同声传

<< 返回应用动态 2012-07-20来源:口译
同声传译在当今社会是最热门的一个职业,在之前主要运用在国与国之间的会谈,或者国家领导人采用的一个模式。

       同声传译在当今社会是最热门的一个职业,在之前主要运用在国与国之间的会谈,或者国家领导人采用的一个模式。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国内的各类大型会议,都采取了同声传译的方式。不仅让更多的外国友人或外国投资企业更好地了解会议的内容,而且使会议的级别更高一筹。

       7月18日,2012广西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大会在南宁荔园山庄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世界五大洲14个国家25个国际友城的代表齐聚南宁,共叙友谊。

       在会议现场右后方有两间透明的小房子,每间小房子里坐着一至两位同传翻译。当操着外语的嘉宾登台致辞、演讲时,坐在同传箱里的同声传译员(以下简称同传员)几乎同时将嘉宾的语言翻译成汉语或英语(大会工作语言)。当嘉宾讲的是英语之外的外语时,同传员将该语言翻译为汉语或英语后,另一个同传箱里的同传员要将汉语(英语)立即翻译成英语(汉语),即为接力同传。嘉宾戴上耳机,根据会场频道的设置,摁1频道即可听汉语,摁2频道就能听到英语。在这便利的背后,却鲜有人知道同传箱里工作人员的紧张与忙碌。

       广西外事办翻译室沈菲笑言:“这次大会,外国嘉宾使用了9国不同的语言,分别是英语、日语、韩语、泰语、柬埔寨语、老挝语、印尼语、波兰语、匈牙利语,比联合国的工作语言还多。

       “想做得更好所以才紧张”

       在18日的友城大会举办期间,有来自泰国的5个国际友城的代表登台进行交流发言。广西外事办翻译室年轻的泰语翻译孔朱磊担任泰语同传。

       在大会现场,通过耳机,中国的嘉宾在1频道能听到孔朱磊用普通话转述发言者的话。外国的嘉宾在2频道能听到沈菲的英语翻译。原来,孔朱磊将泰语翻译成汉语后,通过同传设备,沈菲听到孔朱磊翻译的汉语,立即将其翻译成英语。

       “同传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语言功底和反应能力,尽管有的发言者提供了发言稿,但在同传现场,精神必须高度集中。我在2009年8月时参与过泛北市长论坛的同传,如今时隔3年再次参与同传,可能我想做得更好,因此在翻译时有些紧张。”孔朱磊说。

       泰国的代表发言时,孔朱磊要在3至4秒后翻译成汉语,此时代表还会继续说下一句话,这就要求孔朱磊迅速记住发言者的话,并说出来,这可谓一心多用。因此,要掌握同传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

       2009年7月,孔朱磊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泰语本科专业毕业后来到了广西外事办工作。孔朱磊坦言:“我没有专门学习过同传,但我经常会向前辈请教,同时我会倾听同传员的语音、语速,学会用更准确的语言和更温和的声音来做好同传工作。”

       本地同传员屡次受好评

       与一般翻译不同的是,同传员除了要有口译、笔译的功底,还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因为一场国际大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内容,碰到一些专业的或生僻的词句,很可能在同传中发生卡壳的现象。而在这次友城大会上,12名同传员表现良好,没有出现任何纰漏。在这12名同传员中,除波兰、匈牙利、老挝是外方带来的翻译外,其他9名同传员都是“本地兵”,其中6名来自广西外事办,3名来自广西其他部门。

       由于同传员是翻译队伍中金字塔顶的那些人,既稀缺又难以培养,过去我区举行重大国际会议或活动时,大多需要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高价聘请专业同传员。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先后引进了一批同传人才,广西外事办在2007年9月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中国-东盟媒体合作高层论坛上,广西本土同传队伍首次承接了在区内举办的重大会议的同传任务,广受主办方及与会嘉宾的好评,打破了我区没有自己同传译员的历史。

       国际会议上的幕后英雄

       同传员坐在透明的同传箱里,与会代表、嘉宾听到的只是他们的声音,却很少有人看到他们的容貌,因此同传员又被称为幕后英雄。在此次大会上,广西外事办翻译室的6名翻译既要当同传员,又要在领导会见活动中做交替传译,有的还要担任外国嘉宾代表团的联络员。他们的工作非常繁忙,连记者对他们的采访也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

(责任编辑:Al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