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培训

翻译进阶|翻译学习的困难与对策

<< 返回同传课堂 2016-10-26来源:口译
【编者按】由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所写的一系列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中提到了一种虚构鱼形机械生物——巴别鱼(Bable Fish)。将这条鱼放进自己的耳朵里,它就能为你翻
     日前,有人在一部科幻小说中幻想能有一种产品,将它放在自己的耳朵中,就可以听懂来自于宇宙中任何一个角落的语言,如果真的可以找到或者发明出这样的一种产品,凭借其多语种、精确化的优点,将会是现下所有翻译人员的天敌。然而,人类的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快速翻译,以缩小地球横向距离成为科学家眼中的重要课题。
  日前,谷歌公司推出了一款全新的神经网络翻译(GNMT),该系统克服克服了传统翻译器只理解单词与短语的缺陷,将语言提升到语义层面上理解,使得原本语义误差降低可达85% 以上。目前这项技术已运用于GoogleTranslate的汉英翻译。
  有人惊呼:“作为翻译,看到这个新闻的此时此刻,我理解了18世纪纺织工人看到蒸汽机时的忧虑与恐惧。”无疑,快速翻译工具的进步与普及会给人工议员的生存带来巨大的挑战,刘和平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名誉院长,翻译学研究所所长)这对这一热门新闻,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1    翻译和文
 
  刘教授首先阐明了翻译的定义——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加以表述。学习语言是获得一种语言交际能力,即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学习翻译则是用所拥有的双语能力进行跨文化交际。
 
  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刘教授分享了一些妙趣横生的例子,证明“翻译能带来和平”这一论点。没错,好的翻译可以有效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可以建立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达成双方共识,实现交流目的。刘教授强调,作为翻译学习者,应该对源语(Souce Language,简称SL)和译语(Target Lagugae,简称TL)两种不同的文化非常熟悉,这样才能保证译文的准确性(Accurancy)。
 
  欧盟的明星翻译家— 伊科诺姆,曾说:“ 语言是一把钥匙,反过来,如能深入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就能更快地掌握那把钥匙。”
 
  事实上,不同文化有不同文化的特色,有些词汇是某种文化特有的,很难将其翻译出去,譬如在中文里,“秋老虎”、“豆腐”等词属于特色词汇,译者如果不将文化因素纳入翻译的考虑范围之内,就很难将这些词介绍给读者或者听者,所以文化和翻译是息息相关的。
 
  而这,恰恰是机器翻译不如人工翻译的地方,因为机器对于信息的处理仅停留在表层,很难深入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如果将两者的翻译成果进行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机器翻译往往显得生硬、呆板,而人工翻译则会显得更加灵动。
 
  也正因为如此,谷歌新推出的全新神经网络翻译,比较适用于翻译那些“英式”的中文句子,例如部分学科论文和人文社科类论文。这些论文往往逻辑明晰,用词固定,对于机器翻译来说,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翻译任务,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劳力。而对于那些文学类作品,机器翻译就会在人工翻译面前显出自己的劣势,常常在机械地处理过后,丧失了原文中特有的艺术美感和价值。
 
  2  翻译伦理
 
  除了对机器翻译的分析,刘教授还提到了翻译作为一门职业,有它特定的职业伦理和操守。翻译秉承保密、中立、诚实和准确的原则。要最原作者负责,对译文负责,对读者或者听众负责。这样才能在翻译的职业道路上,越走越远。
 
  刘教授特别提到,在未掌握一定的翻译能力之前,巴黎高翻严禁学生在学习期间外出承接翻译任务赚取酬金。因为没有扎实的基础能力和过硬的翻译本领,直接进入市场往往就会造成翻译质量低劣,严重影响自己未来的职业声誉。
 
  那什么是翻译能力呢?
 
  3  翻译能力
 
  简单地说,翻译能力就是语言+相关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如果细分来看,各个分支都有一定的要求。
 
  在这些细致的要求中,有一项核心技能是每一位翻译从业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那就是——思辨能力。译者要根据交际环境,启动大脑中储存的认知知识去辨识听到或者看到的各种语言信息,同时对其进行加工分析,用符合译入语习惯的方式将理解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加以表达。
 
  在短短几秒钟之内,译者要迅速反应,在大脑间完成语言信息的转换,需要译者平时刻苦地练习。在长期反复模拟的过程中,能力才能不断地形成和巩固。譬如说,有些译员在离开会议现场之后,还停留在高度紧张的工作模式,当打开电视,看到新闻播报员在念新闻,不自觉地就开始跟着做同传,根本停不下来。

(责任编辑:tysd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