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培训

成为“同声传译”的秘诀是什么?

<< 返回经验分享 2014-08-04来源:口译
即使缩小到外语和母语的范围来思考,少说也得有高出常人很多的知识,不然是无法在这个行业立足的。如果只是普通水准那只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在朋友的特别组织下,我有幸与全国外国语大学以及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们有了交流的机会,有些研究生们问道这样的问题:请问能告诉我们成为“同声传译”的秘诀是什么吗?
  我一直在思考,举凡创作性的、“手艺式”的工作都要历经长年的摸索,形成最符合自己感受性的风格或模式,本人也是跟着感觉走,根本不可能有说明书之类的东西。
  现在活跃在“同传”界的10个左右的人也是各具特色,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其中的自由翻译,由于关系到生活,做得比我更认真,所以如果现在的年轻人能向这些人“偷师”,并由此来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这样不是更实在吗?“偷师”的说法可能不太贴切,总之我想表达的是秘诀或窍门这种东西,靠语言始终是无法说清道明的。
  我长年置身于新闻界,从事“同声传译”所需知识会在工作中自然地灌进我脑子里。除了宇航或生物技术等远离日常生活的领域,可以说其他的知识都会在每天的工作中接触到,然后再考虑如何将这些运用到“同声传译”这一舞台上。对于我来讲,“同声传译”主要就是这样简单的改编重组工作。报社里还保存有各种各样的资料,如果比喻成攀登珠穆朗玛的话,我就像是从中途的补给营直接朝山顶进发。这一点上,自由译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自食其力,所以他们的情况就变成从山脚大本营开始的征途。
  我的话只要受不了随时能逃回新闻界去,算是墙头草,“同声传译”是作为业余爱好做到了现在,所以跟自由翻译相比我在认真程度上有不足,这点我不否认。可是,新闻界也需要认真对待,对此我确实是专心致志的在做,这我敢拍着胸口说。
  我想给年轻人如下的寄语:
  要彻底吃透基础和与之相关的学习。正如鲁迅曾说过的: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我还记得某著名吉他乐手的话:“大致能弹奏曲子要十年,在大家面前演奏要再花十年,要出CD,或是在大演奏厅公演的话则还要花十年”。我年幼的时候父母给我买过一把吉他,我随便弹了几下就置之高阁半途而废了。这就是说我没有成为吉他手的天赋。像语言和写文章能力的学习,需要一生持续不间断的努力,需要坚持到底不会半途中断的决心。然而,要成为“同声传译”却不需要30年时间。要这么久的话年轻人都要到退休的年纪了。不过要想在很多出席者以及学者云集的会议上,能够麻利地进行“同声传译”的工作,需要相应的觉悟和学习。
  20多岁的年轻人要工作养家糊口,45岁之前都会很辛苦吧。除非是在相当富裕的家庭长大,应该都会经历艰苦时期。此外,如果要在做公务员或外企正式职员的同时,暗中来做“同声传译”当副业,这种天真的想法在社会上是行不通的。这样绝对会丢工作。如果做自由翻译就得自己操心准备养老的保障措施。认真度这一表现也包含在妥善处理纷繁复杂的事情当中。
  即使缩小到外语和母语的范围来思考,少说也得有高出常人很多的知识,不然是无法在这个行业立足的。如果只是普通水准那只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如果有秘诀这种东西,那么其答案应该要看能不能在30岁之前形成远超出其他任何东西的体系。以上只是我作为一个记者的浅见,尽管如此,正如攀登珠穆朗玛峰有着各种攀登路线和方式一般,我也希望年轻人们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秘诀。

译员介绍:
林国本,男,中国日语翻译界权威级人物,原为在日华侨第二代,新中国建国后回到祖国,归国后曾经在国家体委工作,1963年8月起一直在《北京周报》任职,在中译日的岗位上实践了30多年,其在职期间,曾经为周恩来等数位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翻译。并且连续25年应邀参加了全国人大及党代会翻译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许多重要讲稿均是由他翻译完成,至1995年退休后仍担任中国网和《北京周报》日文网改稿专家至今。

(责任编辑:tysd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