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培训

九旬王智量:能翻译我就有用(2)

<< 返回业内先知 2016-08-26来源:口译
那时,支持王智量活下去的不仅是父母和孩子,他还有一个信念,他觉得他还有用,还要翻译《叶甫盖尼奥涅金》,而这个力量却是在厕所里找回的。 遇

  那时,支持王智量活下去的不仅是父母和孩子,他还有一个信念,他觉得他还有用,还要翻译《叶甫盖尼·奥涅金》,而这个力量却是在厕所里找回的。

  遇挫

  何其芳鼓励他译下去

  就在王智量要前往河北省东部太行山区农村的前一天,中关村科学院社会楼第三层里安静极了。王智量说:“我坐得实在无聊,我到厕所小便。站在那个白瓷便池前正发着呆,忽听得身后有人走进厕所。我头也不敢转一转,眼睛更不敢斜视去偷觑人家,只能一动不动地僵立在那里,终于听到了离开的脚步,我转过身,见到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何其芳先生正立在我的身后,我不敢开口,也不知该说什么。在这种时间,在这个地方,我万万料想不到其芳先生低声地、匆促地、也是认真而严肃地,用他浓重的重庆口音,对我说了一句: ‘《叶甫盖尼·奥涅金》你一定要搞完咯!’忽然间,我万念俱灰的世界里有了一线光明,还有人对我抱着希望,要我继续翻译下去。”

  从那时起整整20年,王智量没有工作,没有固定收入。在这样的生存环境里,读普希金和《叶甫盖尼·奥涅金》,琢磨如何将原诗的节奏韵律更好地传达出来,仍然是他的每日功课。如今,王智量先生翻译的两个《叶甫盖尼·奥涅金》译本已出版。他还在84岁高龄的时候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第三版的翻译。

  不只是《叶甫盖尼·奥涅金》,还有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狄更斯的《我们共同的朋友》……王智量先生从俄、英、法文直接翻译过来的20多种译著广受赞誉。他翻译的狄更斯作品《我们共同的朋友》是目前唯一的中译本,曾被我国政府作为礼物,赠送给英方。

  老年

  70多岁回国写作

  1978年,王智量调到华东师范大学工作时,已经50岁了,十多年后退休,随子女移民澳大利亚,转居美国。不过,他在70多岁时又回到了国内,理由是:“我要回来做事。”而如今88岁的他仍然全心投入文学事业中,准备再次出版《饥饿的山村》。

  “有一点精力就拼命做,哪怕暂时无人出版,因为写作、翻译是我的爱好。”王智量相信,对历史的反省和记录,对文化“真东西”的传承,在我们国家不可或缺。

  《饥饿的山村》记录了在1960年春天,王智量被派到甘肃省定西县重灾区支援春耕时他所闻所见的故事。故事和情节主线都是真实的,里面有很多事情都是他亲身经历的,甚至还有一些经历他都无法写入小说。老人在回忆往事时,眼泛泪光。

  那时他们每人每天的口粮就是一个拳头大小的苦菜团子,外面裹着燕麦和泥土,就像个驴粪蛋。一天,有个50多岁的老太太在他后面领了饭团,因为要去上厕所,她就把团子放在了厕所对面的窗沿上,等她出来团子却不见了。“我看到她就这样缓缓地滑倒在窗沿下,没有骂人,拍着腿无力又委屈地说‘我也饿呀!’,然后转身慢慢爬回了自己屋子,从那以后再没见她出来。”

(责任编辑:tysd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