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培训

九旬王智量:能翻译我就有用

<< 返回业内先知 2016-08-26来源:口译
原标题:九旬王智量:能翻译我就有用 88岁的王智量,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语文学系,历任北京大学教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全国高校外国教学研究

原标题:九旬王智量:能翻译我就有用

  88岁的王智量,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语文学系,历任北京大学教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全国高校外国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译协理事,还曾获资深翻译家称号和俄国政府颁发的感谢状。

  历经妻离子散和起落沉浮,年近九旬的王智量如今依然思维敏捷、性格开朗。说起艰辛年代里母亲、儿女的受累,师长的知遇之举和萍水相逢者的关心接济,仍会潸然泪下;但一说起普希金、屠格涅夫这些俄国诗文名家,又常常流露出孩童般灿烂的笑容。老先生始终铭记着屠格涅夫的一句话,他把这句话挂在墙上:“你想要幸福吗?先得学会受苦。”

  文/图 广州日报驻沪记者陈庆辉

  因身体抱恙,王智量如今一年中总有三四个月住在医院里。记者刚进病房门,他就高兴地拉着记者的手说:“来,来,来,看我重新整理的《饥饿的山村》,有人要出版呢。”

  正说着,老先生拿起笔,在第一版旧书上用红笔注释删改起来,“这本书能再出版,太好了。”王智量露出灿烂的笑容。

  少年

  痴迷《叶甫盖尼·奥涅金》

  王智量说,他曾翻译普希金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最初的译稿王智量是写在马粪纸、香烟壳、顶棚纸、小学生作业本上的。“普希金被称为‘俄国诗歌的太阳’,而这本书就是我生命中的太阳。”

  王智量有着扎实的中国诗歌基础,从小就对古诗词展现出浓厚兴趣,读书时代开始接触了新诗,王智量也偷偷地写了一些。后来学习外语后,对于西方诗歌的兴趣愈加浓厚。

  1949年,王智量在哈尔滨外国语学校进修俄语,在街角的一个书店,他第一次见到了普希金的名作《叶甫盖尼·奥涅金》,那是一本插图单行本。

  回到北大后,他对照着吕荧先生的中译本和另一个英译本一句句地读,凡是看不懂的和觉得译错的地方,就去请教老师。就这样,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全用课外时间和自学方式,把普希金的这本诗体小说中四百多个十四行诗节全都背了下来。“现在回想起来,我自己都感到吃惊!”王智量说道。

  王智量曾遭遇很多人生苦难,上世纪50年代末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光,“我坐在河北滹沱河河边。春天河水涨得很厉害,我就想着,我跳下去就一切苦恼都没有了。我坐了一个小时,最后,把头上的帽子扔进了河里。说了一句:‘你去跳吧!’”

(责任编辑:tysd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