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图书馆数量最多的前50种英译中国图书排行榜中,文学类图书最多。如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红楼梦》的英译再版,2009年由新西兰浮动出版社(Floating Press)出版,收藏该书的图书馆为942家,英译者为原英国驻澳门领事馆副领事周骊(H. Bencraft Joly),此次是根据1892至1893年的老译本重新再版;另一本是《金瓶梅》全译本,2011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收藏该书的图书馆为808家,译者为普林斯顿大学著名的汉学家芮孝卫;还有3部中国民间文学的翻译出版图书也进入排行榜,一本是威斯康星大学的威廉·倪豪士翻译出版的《唐传奇》,一本是哈佛大学的著名中国戏剧研究专家尹维德教授翻译出版的《杨家将》,均由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在2011年、2013年出版,收藏的分别为1026家、943家;另外一本是《哥伦比亚中国民歌和通俗文学选集》,由汉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梅维恒、美国俄亥俄大学汉学家马克·本德尔(Mark Bender)选编,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收藏图书馆为836家。这3部中国民间文学作品的译者、编者本身均为世界一流汉学家,因此翻译它们具有学术研究性质,在欧美社会的影响最大。这充分体现了欧美地区翻译中国文学图书的传统:关注中国古典文学的译介并持续朝着全面、精确的方向深化发展。
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进入全世界收藏图书馆数量最多的前50种英译作品有余华的《兄弟》和《十个词汇里的中国》,由美国纽约万神殿出版社在2009年、2011年出版,收藏该书的图书馆为818家、920家。海外华裔作家中,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陈晴山的作品选集《晴山古道》上榜,由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2011年推出,全世界收藏该书图书馆数量最多,为1054家。
欧美国家翻译出版的中国当代图书,特别是涉及中国政治、法律类以及社会科学总论类图书,普遍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性,传播学界将其称为“接受屏幕”。这个无形的接受屏幕广泛存在于欧美学术研究、出版机构、媒体评论甚至大众书店、读者口碑等几个层面。其核心层次往往是从学术界开始形成解释中国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这些观点再凭借欧美主流大众传媒的传播进一步放大,最后影响读者的阅读选择,再反过来间接影响出版机构对于中国图书翻译出版的内容选择。
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与一些国家有过图书翻译出版的短暂合作,此后一直没有接续合作关系,直至新世纪初叶,特别是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中国当代文学图书再次获得青睐,比如用罗马尼亚语翻译出版的图书中就有莫言、苏童、阎连科的小说。
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地区翻译出版的中国图书内容,与欧美倾向显著不同,而且超越了欧美的文本翻译方式,已经深入到影像、漫画、游戏等新技术、多媒体时代。
在东亚、东南亚国家、地区,以《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学经典已被人广泛熟知,并完全超越了欧美社会的文本解读时代,改用本土语言进行改写、阐释甚至重新演绎的现象十分普遍,从图书等纸介文本到影像、漫画、游戏等新技术、新媒体传播的文化产品都十分丰富。中国文学的一些经典内容,已经成为亚洲人民共同的精神园地。
(责任编辑:tysd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