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培训

许钧:好书遇到好译者,犹如人生遇知己

<< 返回译坛名师 2016-11-02来源:口译
小时候他读书就用功,每次吃饭去找他,他都在村外小山坡的稻草堆看书。许钧年迈的妈妈这样谈到他。这位名动中外的著名翻译家从小的就热爱读书,喜好文学,所以他的每一部译作
      “小时候他读书就用功,每次吃饭去找他,他都在村外小山坡的稻草堆看书。”许钧年迈的妈妈这样谈到他。这位名动中外的著名翻译家从小的就热爱读书,喜好文学,所以他的每一部译作都是文辞极美,堪比传世之作。于他而言,他的译作也是他的坚守。
许钧,文学翻译讲座
       自上个世界七十年代,许钧就开始翻译勒克莱齐奥的《沙漠的女儿》,这部作品成为他走上翻译路上的最初动机,这部作品中传递出对于异域文化的尊重,导致他始终都致力于引入世界各国优秀文化著作,也在矢力推广中国文化,为此他甚至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以讲述自己的毕生追求:“每个时期都有一个文化的选择,除了文学之外就要进入到文化。”
秉持着这种观念,从上世纪80年代初涉足译坛到2003年推出35万余字的《翻译论》,数十年来,他先后发表了文学翻译研究论文250余篇,著作8部,翻译出版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诉讼笔录》《中国之欧洲》《现代性的五个悖论》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法国文学与社科名著30余部,主编了《杜拉斯文集》《法兰西书库》《知识分子译丛》《巴别塔文丛》等译丛、文丛10多种,至今译作已逾800万字。
他个人将翻译之类分为三个阶段:文字、文学和文化,这些著作中完成了他自己对于这条翻译这条路的理解,从最开始的出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开始大量编译文学作品,到后来设计思想类,再到后来开始为商务印书馆编著《文化与传播译丛》《现代性研究译丛》,他不再将翻译家工作认为是普通的语言文字转化,而将之视为一种文化的保留与传播,“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很多时候不是我在选作品,而是文化在选择。”许钧说。
       就像罗曼·罗兰遇到傅雷、托尔斯泰遇到草婴、莎士比亚遇到朱生豪、乔伊斯遇到萧乾、纪德遇到卞之琳、安徒生遇到叶君健等,都可谓历史的奇遇。为此,许钧还手写了“翻译是历史的奇遇”一话,赠于读者。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许钧,1954年9月出生,浙江龙游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著名翻译家,现任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欧美文学中心兼职教授[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外国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2]  、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3]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4]  ,并担任META、BABEL、《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国语》、《外国文学》等国内外10余种学术刊物的编委[3]  。1991年~2016年期间,许钧曾在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


(责任编辑:tysd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