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培训

从“唐僧译经”中看现代文学翻译的原则

<< 返回译坛名师 2016-11-22来源:口译
我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翻译的黄金时代,第一次便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导致出现大量的佛经翻译,对于取经的故事,其中大家最为熟知的便是《西游记》中的唐僧,踏遍十万八千里
        我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翻译的“黄金时代”,第一次便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导致出现大量的佛经翻译,对于取经的故事,其中大家最为熟知的便是《西游记》中的唐僧,踏遍十万八千里,历经108劫,终于取得了大乘佛经。但鲜有人知,历史上的“唐僧”更是汉传佛教中最为伟大的译经师之一。
        唐僧,佛名“玄奘”,在翻译大乘佛经的时候提出了“五不翻”原则,即:“一、秘密故不翻,陀罗尼是。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义故。三、此无故不翻,如阎浮树。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五、生善故不翻。”这其中的“不翻”并非是不翻译的意思,而是“不意译”,不用汉语来替代梵文,而直接以其读音翻译,这便是我们后来所说的“音译”。

从“唐僧译经”中看现代文学翻译的原则
        一、具有神秘色彩的词不翻,佛经里有许多咒语,比如“陀罗尼”翻了则会失去其特殊的意义,所以不翻;
        二、含义多不翻,即一词多义的梵文不翻,如“薄伽梵”一词有六种意义,故保留原文,只作音译;
        三、此土所无不翻,即在译语文化中没有的事物概念不翻,如佛教中的“阎浮树”是印度特有的一种树,应音译;
        四、顺古不翻,即约定俗成的词语应该遵循习惯采取音译。如已有古人把某些佛教专用语译出,如“阿耨菩提”,虽可再译,但造成混乱,因此最好要照用古人翻译,不再作新的翻译;
        五、生善故不翻是指有些词汇用音译能令人生尊重之念,否则容易等闲视之。比如,梵文里“般若”的意思和智慧差不多,但如果我们把“般若”翻译成“智慧”就显得轻浅。
而这“五不翻”原则,成为了后世翻译人士针对文学翻译的“音译”原则,即在面对神秘词汇时使用“音译”,例如现在基督教的“弥撒”等词;面对一词多意,无法用词汇进行准确描述的词汇,例如“道”,西方缺乏这样的概念,所以音译味“Dao”;在面对无文化对应的词汇时,例如waltz:华尔兹;在面对约定俗成的名称,采用音译。

从“唐僧译经”中看现代文学翻译的原则       
        这些基本的音译原则,为后世面对文学翻译中面对特殊词汇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方法,也为严格参照原文逐字逐句的翻译方法带来不同的翻译认识。
        更多翻译资讯,敬请联系我们,天译时代翻译公司:400-080-1181.



(责任编辑:tysd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