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语言翻译保证会议高效进行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保护音像表演外交会议上,一支由42人组成的国际翻译团队,轮番在一个个工作间进行现场同声传译,将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送到各位代表耳边,保证了会议的顺利、高效进行。
记者探访了这支由多个国家翻译组成的联合国同声传译团队,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因此浮出了水面。
译员半小时一轮换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首席翻译官克里斯蒂娜·菲蒂斯眼睛明亮,总是带着迷人的微笑,这位希腊裔美女说,本次42名同传,大部分都是从日内瓦来到北京的,他们都是已为联合国工作了数年的口译员,经验非常丰富。
翻译看起来是件并不复杂的工作,但克里斯蒂娜说,其实每天都有严格的工作程序。“这次北京外交会议期间,我们每天8时30分召开筹备会议,并根据当天会议内容,为每一位翻译安排任务。如果遇到临时情况,还会进行再调整。”
而遇到临时情况,需要调配人员,一般要求译员1小时就要赶抵现场。中文翻译王晓夷来自中国上海,现定居日内瓦,她说:“前两天,我正在三里屯一家咖啡馆美滋滋品茶呢,电话来了,让我速回会场,我怕堵车没敢打的,而是找到了最近的一处地铁站。”
因为工作强度大,译员一般采取半个小时轮换,一个人工作半小时,另一个再接着工作半小时。克里斯蒂娜说:“此次外交会议确实是一个大的挑战,在技术术语方面就是一个难题。”不仅如此,每位参会代表来自不同国家,同时代表在宣读演讲稿时,运用了很多书面语言,而大部分翻译难以看到这些演讲稿,“他们往往是听到什么才说,因此翻译难度很大。”
语种箱进行“接力翻译”
按照联合国会议标准,外交大会会场都需按6种不同语种设立译员室,而这种并排而立、独成一室的空间,此次会议搭建了20间。有趣的是,关于译员室这个名称,国外翻译往往管它们叫“英语箱”、“中文箱”、“俄文箱”。
“我在英语箱工作。”美国籍的特纳·罗伯特揭秘说,当现场发言人用中文进行发言时,在场很多人是听不懂中文的,那么先要由“中文箱”同步传出英语,其他语种再根据英语同步传译。“这就叫翻译上的接力。”
此次会议各语种箱中,只有“中文箱”和“阿拉伯文箱”是三人间,其他都是两人间。对此,王晓夷解释说:“‘中文箱’一般是中法、中英双向,所以箱子里有三个翻译,比如在会场有英国人说话,我们会直接从麦克风里接进信号后,翻译成中文。而如果有中文代表发言,则需要翻译成英文或者法文,其他语种箱将从英语或者法语翻译成其他几种语言。”
“我们不是明星”
早在几个月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就开始为译员们提供了大量资料。“一上会,我们一点儿也不能紧张,一紧张就会犯错,最重要的是在会议之前要进行充分准备,这样才会胸有成竹,脑子也才会转得飞快,说得也能非常快。”来自英国的克拉克先生说。
这支高素质的国际团队,以高质量的工作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不过,同传翻译们依然保持了谦虚的美德。美国人特纳·罗伯特说:“我们是一支国际顶级的团队?不,不,我们一定要谦虚,不能这么说,尽管我的同事可能有一部分不同意我的说法。”罗伯特认为,此次外交会议将缔结《保护音像表演条约》,条约一旦缔结成功,就成为一部国际法律,各国也将尊重这部法律,各国表演者等也将尽力去捍卫自己的权利,“因此,作为语言翻译应该准确理解所有代表所说的话,这必须由一个可靠的、专业的团队来完成。但尽管如此,也不能说我们是最棒的团队,因为我们不是明星。”
当联合国译员要自信
在这支42人的联合国翻译团队中,大部分都是自由译者,而且包括前文提到的几位翻译在内,大部分都居住在日内瓦。因此,在谈到如何在联合国谋一份译员职位时,克拉克先生兜了底儿:“首先人要在日内瓦,也就是要在日内瓦居住或者常住才会有机会,还要把简历塞给一些主管翻译的官员,让他们认识你的才能。”
事实上,在采访中,每一位翻译都认为,同传的确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罗伯特甚至说,如果说在职业生涯中没有遇到过尴尬的时候,那是在说谎。“有一次我在一次会议开幕3天后,‘空降’到了会场,正好一位来自委内瑞拉代表发言,他非常紧张,手在抖,纸发出清脆的声音,纸抖动的声音干扰了我。”罗伯特说,他当时已经汗流浃背了,但还是在想办法解决。
至于如何化解危机的,罗伯特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有强悍的技巧能力,要具备丰富的经验,要明白演讲人主要的意思,要发现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细节,然后把细节抛弃掉,把主要思想翻译出来。“自信非常重要,哪怕是说得不太好,别人也不知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