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培训

翻译公司分享同声传译的入门思维训练

<< 返回业内先知 2018-05-19来源:口译
同声传译的入门思维训练
    口译是不完美的语言艺术,同时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技术工作。但是,口译学习者,不能只关注语言和技巧层面的提高,更要关注于思维层面提升。要提升口译的整体能力,首先要构建思维之路。口译入门,也不能忘记思维能力的训练。
 
  听意整体化——整体性思维
  口译人员,需要把握发言人讲话的整体意义,而不是企图把每个句子或表达都硬记下来,要主动的对内容要求进行定位,理清发言人的思路,从而完整的传达发言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培养整体性思维,可从“听”处入手,在听的时候,要习惯性地问自己:“他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要实现这一点,在“听”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从听字词转变为听意思、从听语言形式转变为听内在含义、从语音听辨转变为语流听辨。
  遇到听不懂的词时,不要纠结于这个词语的字面意思,要学会丢卒保车,果断跳过该词,接着往下听,听整体的段落和篇章的意思。此外,除了听取发言人的用词用外,要学会去把握发言人的发言节奏、停顿和重音习惯等,在语流中实现辨音,抓取意思。
  要是忽视发言节奏、停顿等语流层面的要素,单纯地听语言,可能听到最后,词语和句子全听懂了,却还是听不懂总体意思,临场翻译也会出现很大的误差。
  分析逻辑化——逻辑化思维
  口译,不是简单翻译句子,而是在找寻各个句子和段落间的逻辑联系,是对发言人源语进行逻辑分析后的再加工,逻辑分析贯穿整个口译活动之中。
  逻辑是口译的生命线,分析是口译的发动机。无分析,无逻辑。无逻辑,不口译。锻炼逻辑思维,可以听和说两端出发。要言之有理,首先要言之有据。
  对于说,有两种方式可以练习,一是即兴发言,随便拿一个话题,用“讲三点”的方式进行阐述,即陈述三条理由,做到有理有据、三条相互呼应并形成总体逻辑。二是,改述练习。找一些逻辑混乱的段落,自己看一遍后,用逻辑性的语言进行再阐述。
  关于听,可以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开始时,可以将精力放在WHAT、WHO、WHEN、 WHERE、HOW、WHY等几个要点上,努力理出讲话人的思路,增强逻辑分析意识。将上述几个要素点分析出后,转为听取各个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转折点(听取各类关系标识词),抓住主线,归纳发言人具体思路。
  最后,进行以逻辑主线为轴,对各个要素进行串联,进行结构性输出。上述练习,可先听A语/母语,然后用A语/母语输出。再过渡到听B语/外语,用B语/外语或者A语输出。
  信息场景化——联想性/发散思维
  同一种信息,图片信息的视觉印象要远深刻于听觉印象。在听辩时,可以尽量将抽象的听觉信息转化为具体的视觉信息,加速理解。
  具体方法,是运用联想性思维,将相关信息场景化。比如,听杨澜在TED演讲《The generation that's remaking China》,以菜花甜妈在的“送你葱”开头,听到这里,要迅速联想到《中国达人秀》的相关场景,设置场景。后续,杨澜的演讲中又提到郭美美事件和微博,听到这里,要马上激活对郭美美事件的记忆,想到现实中的微博。将自己置身于具体场景之中,将所有信息具体化,减轻理解负担。
  此外,可以以构建信息树的方式锻炼发散思维。比如,仍以郭美美为例,将“郭美美”的词语,写在一张的中间,然后以其为中心,写出与其相关的词语和事件,逐层展开,构建信息树。信息树构建完毕后,用逻辑性的语言,将这张信息树进行阐述。
  抓大放小——听辨选择化
  初学口译的学员,总是希望所有的信息都听到、都记下,不分主次,给听辨和记忆带来了沉重负担。反映在笔记上,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用笔记记下来,不敢舍弃。最后发现,一句话记下来了,耳中已经有几句话闪过。
  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导致大量主干信息的丢失。不同于初学者,有经验的译员,留在脑中的信息并不多,只是留存了主干信息和记忆支点,笔记中记下的也是主干信息和逻辑主线,但输出却非常完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