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界动态:唐义均老师新书推荐
2013 年 11 月 16 日发行的一期 The Economist 刊登了一篇题为 Reform in China: Every move you make的文章,文章以连续两个问句开头:DO YOU understand “the three represents” or “the six tightly revolve-arounds?”
《政府文件汉英翻译搭配冲突的调查研究》
词语搭配是翻译人员所面临的非常艰难的课题。例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喊了几十年,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但在自然英语中你不可能看到socialist/ capit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这样的词语搭配。其主要原因是英汉民族在语 言文化、历史发展、宗教信仰、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的差距,如同 中英两国的地理差距之大,对同一组翻译对等词(如“文明/civilization”)所赋 予的涵义也大相径庭。因此,汉语中可搭配的词项,到英语中不一定能组合。像 “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这样的逐字翻译及照搬汉语搭配结构,将是非常危险的。轻则“艰涩难懂”,重则改变原文意思。在多数情况下,虽然翻译对 等词在单词层面上语义完全相等,但两个或更多的词项组合到一起时,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构意义,如“社会安全”照搬到英语中后就成了 social security (社 会保障)。
那么词语搭配理论对汉英翻译人员有何帮助呢?它至少能指导译者根据左右侧的词项选择恰当的搭配词,产出地道自然的、至少是可接受的目标语。研究人员发现,在动-名搭配中,名词决定着动词的选用。放到汉英翻译的语境中,哪怕是同一个汉语动词,也要选用不同的英语词项。例如,“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创造历史”和“创造历史最高水平”这三个短语中均包含一个“创造”,但根 据搭配理论,译者需要按照“机会”、“历史”和“最高水平”的英语对等词 (opportunity,history, high)分别选用二个不同的英语动词:crea/e new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wde history 和hit/reach an all-time high。如果译者将“创造”统统译成create,那么就难免会产生“艰涩难懂”的译文。
众所周知,正确的词语搭配不仅能实现流利自然的英语,更重要的是能传达出正确的意义或概念。而流利自然的英语储存于译者的心理词库中,而不在双语词典里。译文应该是译者心理词库的自然向外流露,而非根据双语词典列出的翻 译对等词来拼凑词句。如果译者在用词和结构形式上—味追求词性、词序和词义 的机械式对应,就会产出从汉语的思维方式来看无懈可击,但从英语的思维方式 来分析,在搭配和意义上均存在着问题的译文。
最后需要声明的一点是,我们做这项研究的目的不是想要挑哪篇译文的毛病,而是要为汉英翻译人员打开一扇窗户:汉英翻译过程中,词语组合应根据英语的搭配规律,而非照搬汉语结构,因为很大一部分英语词项不能随意组合, 而是受限制的。如果译者想正确表达源语的意思,就必须遵循这些限制。
作者简介:
唐义均:北京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专门从事党政文献汉英翻译研究。1983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同年就职于外文局工作,专门从事汉英翻译工作与培训工作。1994年5月调入北京商学院(现北京工商大学)至今,从事英汉互译教学。目前,已经在我国高端翻译学杂志发表了“党政文献汉英翻译中搭配冲突的调査”、“论汉英翻译中的语义韵问题”、“白皮书英译文本中动宾搭配调查与汉英翻译策略:一项基于汉英对比语料库的研究”、“邓小平理论就是Deng Xiao ping Theory吗? ”、“言之不顺,理之不正:从词语搭配的视角看汉英翻译中的同义现象”、“党政文献语料库basically搭配的语用分析”以及《汉英翻译技巧示例》。
(责任编辑:tysd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