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培训

资深同传工作者浅谈同声传译背后的故事

<< 返回同传故事 2014-09-09来源:口译
据了解,随着国家人事部的翻译资格考试进一步的推广实行,职业证书准入也会慢慢对这个行业起到一定的管理作用,让这个行业逐步规范起来。

  水深火热的“箱子”工作
  他们是一群很神秘的人,在电视或大型国际会议中,发言人在会上演讲,而不同语言的与会者,只要通过一个小耳机,就能同步听到自己熟悉的语言,神奇之处还在于,按照“同传”行规,这个“瞬间”不超过三秒钟;他们是一群自由职业者,想工作就接活;一年工作百十来天,其余时间都在度假;他们的工作室被业内人士称呼为“箱子”,“箱子”一般设置在会场正对主席台的地方,不大的空间隔音密闭,工作时,同传可以通过一个玻璃窗口观察会场情况……这群特殊的翻译人在做的就是被称为“极限口译”的同声传译。同声传译以工作难度极高、压力极大、报酬丰厚而著称。同声传译员的收入按小时计算,日薪可达到8000元~12000元,可谓日进斗金。
  家住北京大兴区的小高是一位从业5年的同传工作者,谈起自己的工作经历,小高用“水深火热”四个字。小高说,首先紧张来自课堂上的影子训练。所谓影子训练就是让嘴和耳朵“各自为政”,意在拉长时间差:一个人先说10秒钟,另一个人再跟上开始重复他说过的话,这时耳朵听着对方正在说什么,嘴里必须重复出来。最让人紧张的是影子训练的最高阶段:听到的是一种语言,几秒种后用另外一种语言复述出来,并且持续保持这样的状态,课堂上的紧张还会延伸到课堂之外。在“箱子”上课每次都有录音,课后老师会进行回放,两个声道,一个播放原音,一个播放译音,翻译的精准与否,搭档之间的水平高低,一“听”了然。
  小高介绍说,“同传”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无法预料”。因为,“同传”在国际会议上用得最多,国际会议涉及不同的领域和行业,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发言人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即使同一种语言,还存在不同的口音。另外,做同传还有别的难处。演说者都是有表情的,当他感动时,你的语气要让听众产生共鸣;当他快乐时,你的传译也必须使听众轻松快活。当然,当同传不可能没有错,只要大胆地翻译,有错误时神情和语调没有一点儿变化就行,可是这要出色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应变能力,因此,心理素质不好,根本无法立足。
  靠“吸氧”工作的体力活
  小高告诉记者,同声传译是一种瞬间的思维方式。同传员听到一句话,必须立刻记住,然后马上把它用其他语言说出去,忘掉,再记下一句。不夸张地说,这甚至是一个比绝大多数体力活都更令精力迅速消耗的行业。所以‘同传’都是2到3个人轮替进行工作,每15~20分钟替换一次,专业的同声传译员连续工作最多不会超过半小时。因为坐在“箱子”里的同声传译员要耳朵、嘴巴、大脑一块动,并保持协调一致,超过这个时间都无法集中精力继续下去。
  小高还说,为了保持头脑清醒,很多同声传译在工作前,都只吃一些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品,油腻的食品想都不敢想。他们担心的理由是,吃饱了饭,或是食用油腻物后,血液会更多地流往肠胃,从而影响脑供氧。但即使如此,一次同声传译的工作完成后,也会觉得非常疲惫,甚至时不时地想“吸吸氧”。
  游走在刀刃上的人生
  小高比喻说,做同传就像你的人生在刀刃上游走一样,不说一般人很难进入这个行业,就是进入了,也只能是吃“青春饭”。她分析道,同传不仅需要经验,更需临场的发挥,充分精神集中,调动所有的语言和知识储备。这也正是同声传译需要两人以上协作,需要换岗的原因。但即便如此,超过35岁再做这个行业也很难应付了,而且年纪越大越吃力。
  在同传译员的圈子里,流行着一句话,“如果你想活得潇洒,就去做同声传译吧;如果你想英年早逝,也去做同声传译吧!”他们是一个戴着镣铐的舞者,沉重与愉悦同在。从能够开始接“活儿”,到三十六七岁“退役”,只有6~8年的黄金时光。同声传译员的退出路径,一是回到高校,去培养同声传译人才;二是去做翻译。“做什么职业都不会比同传更累人了吧。”小高开玩笑的说。
  发展前景
  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
  据了解,随着国家人事部的翻译资格考试进一步的推广实行,职业证书准入也会慢慢对这个行业起到一定的管理作用,让这个行业逐步规范起来。同时,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扩大和深入,国际会议越来越多,对同传译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但由于国际会议是有限的,所以同传人员需求并不会无限膨胀。将来的同传译员需要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知识,并非像现在这样今天做IT方面的同传,过几天又去做医药会议同传,“杂家”也需要向“专才”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秩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