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家整理了“供不应求的高端翻译人员”,希望对大家更多的了解同声传译行业,希望对爱好和喜欢同声传译的人员有搜帮助,目前,中国目前高端译员还在紧缺。
口译家整理了“供不应求的高端翻译人员”,希望对大家更多的了解
同声传译行业,希望对爱好和喜欢同声传译的人员有搜帮助,目前,中国目前高端译员还在紧缺,希望更多的人加入翻译的行列。
通常来说,在国际会议的日程表中看到“本会议采用同传方式”的字样并不为奇,但看到以醒目方式标注出同传名字的则实属少见,蔡院森就是这为数不多的“被标注”的人。
老蔡的第一次同传来得非常不经意。1993年,其任职的日本制药公司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发布会,他被推进了同传间。好在由于熟知内容,做起来倒是得心应手。不过大量接手同传会议则是在2001年之后,“日语同传的发展大概比英语晚了10年吧”。当时中国正处于入世谈判的最后关头,中日也因此在经济法、投资商贸等方面的洽谈、会议、培训等日益增多。
老蔡恐怕是日语界最忙碌的同传了,每年百多场的会议及各种随同翻译,日程总是密密麻麻,其中不乏提前大半年或一年的预约,从政治、财经、环保、科技到人文、安保、媒体,各种中日高层往来中都有他的身影。
没错,同传是个体力活。老蔡说,“每次下会后,不是觉得累,就是兴奋或是沮丧”。总之进去了就难以自拔,费脑子又费神,但老蔡仍承认这项工作独具魅力和乐趣——“能接触新鲜的信息,见证很多历史性时刻,了解许多不为人所知的内幕”。
而中英同传的另一支重要力量来自欧盟为中国做的同传培训。根据上世纪80年代早期签署的《中欧自由贸易协定》,欧盟每年为中国培养一定数量的同声传译,以便为中欧之间的谈判提供便利。该项目的培训时间为每期5个月,20年的培训已为中国培养了近300名的优秀翻译人才。
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各地非政府组织的31549人共举行了3900场讨论、协商会,会议中使用了大量的英语同传,后被业界认为是推动中国英语同传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目前中国的同声传译员主要由三类人员构成:一是自由职业者;二是国家部委的翻译;三是大企事业单位的翻译和高校教同声传译口译的老师。译员大多分布在北京、上海。
除英文同传专业外,近年来,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各大院校中日语、韩语等同传专业也相继开设。但业界人士认为,目前中国的同传行业还处在发展初期,译员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高端翻译的数量不足。北京外交学院的武波教授认为,相对于目前全国在册的译员人数而言,预估市场需要约为50万人。
(责任编辑:tysd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