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培训

书面讲稿的口译问题(三)

<< 返回考试心得 2013-12-16来源:口译
口译家久经沙场的老同传译员,凡碰到这种情况,都立即关掉同声传译设备,并马上声明说:“国际译协对由于宣读书面讲稿而造成的后果表示关切,并希望根据本协会的有关规定予以解
    如果用混杂的语言写成讲稿,再在大会上朗读或背诵出来,口译人员就更苦了。可以把下面两种情况所需要的时间作个比较:把一篇讲稿全译成另一种文字,所需的时间几乎和反复推敲这篇讲话所需的时间一样,而口头翻译即席讲话所需时间则和演讲人即席讲话的时间差不多。联合国有条规定,凡在联合国机构从事笔译工作的人员,每天必须完成六至八页的工作量。这项规定基本符合我们前面谈到的笔译和拟稿两者所需时间的比例关系。
    然而口译人员常常被迫从事笔译工作,但这不是真正的笔译工作,而是以“口头的方式”作笔译工作。这可能是个奇怪的概念。既然名曰“笔译”,顾名思义,当然应该用笔来翻译,怎么会用“口头的方式”来翻译呢?怎么会成为以 “口头方式”作笔译呢?其实也不奇怪。原来口译的主要对象是一篇即席讲话,所讲的话是自然表达的口语,而不是事先写好的讲稿;而口译人员所面临的恰恰相反,不是自然表达的口语,而是一篇书面讲稿,也许是一篇学术论文,甚至可能是“打开的整整一本厚厚的书”。演讲人的目的是把这本“厚厚的书”在国际会议上加以宣读,当场念给听众,而口译人员的任务则主要是把这本 “厚厚的书”口头表达出来。这样的书面讲话无论在体裁、结构和表达方式方面,都不适于口头表达,都会给口译工作造成巨大困难。尤其是演讲人把这样表达准确、结构谨严的文章以很快的速度念过去,每分钟达二百字左右,比正常的口译速度要快四十倍,译员要以这样的速度翻译难度如此之大的书面讲稿,结果是自己被搞得精疲力尽,而效果却微乎其微。听众所听到的与一般正常口头翻译所能听到的相比较,实在是少得可怜。译员处于这样狼狈不堪的窘境之中,再也顾不上去分析和理解讲话的内容和内在逻辑,只能听几个字往外I几个字,说了上句没下句,忧心如焚,气急败坏,惶恐不安地看着同伴们那种忧闷烦躁、灰心丧气的样子,并不断地埋怨自己当初悔不该接受这项应该诅咒的倒霉任务。偶尔有几句翻译得顺利些,便会感到非常高兴。当书面讲稿宣读完毕时,译员将感到无比庆幸,终于熬了过来。于是,便马上离开会场,消失在人群之中。一般稍有经验的口译人员,都拒绝临时翻译书面讲稿。甚至那些资历最老、声望很高的口译人员也都加以拒绝。他们都不愿拿本行业的声誉和个人的名望开玩笑,不愿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去从事那种毫无希望的工作。口译家久经沙场的老同传译员,凡碰到这种情况,都立即关掉同声传译设备,并马上声明说:“国际译协对由于宣读书面讲稿而造成的后果表示关切,并希望根据本协会的有关规定予以解决。”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唯一的办法是让译员事先笔头翻好将要用的讲稿,以便在大会上当演讲人宣读自己书面讲稿时,译员即可宣读事先早已笔头译好的讲稿。但为了笔译这篇讲稿,译员需用相当多的时间,需在会前尽早拿到讲稿,进行深入研究,查找生词和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同时还需要有足够数量的口译人员作为预备译员,以便能够有时间应付大会期间临时插人的书面讲稿。这样就必须增加雇用译员的人数和延长雇用时间。在通常情况下,雇用的时间大体上要相当于整个会议进行的时间,雇用译员的人数则相当于实际所需译员人数的二倍到三倍。


(责任编辑:tysd001)